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
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
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难点
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 课前检查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课堂过程
1、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如是说。
2、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的一幕,人物众多,世事纷杂。试分析这一幕具体写了哪些事件,体会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冲突。
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与传统戏剧的事件集中、故事性强、情节发展线索单一的特点完全不同,《茶馆》以人物多、头绪繁多的特点独树一帜。它用像展览的方式,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这是老舍在戏剧创作上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尝试不拘于以一人一事为主线,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集中性,而把矛盾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大大提高了戏剧艺术的深度和广度。第一幕从头至尾展现的都是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
四、问题研讨
1.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请分析一下第一幕中王利发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他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也决定了他复杂的思想性格。在第一幕里,他就表现出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善于应酬、精明干练的特点。为了使茶馆生意兴隆,他四面讨好,逆来顺受,见谁都请安作揖,无论是太监、打手、地痞、特务,还是其他一般茶客,他都不敢得罪,小心谨慎地开茶馆过日子,甚至不敢议论国事,怕惹是生非。在权大势大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他表现出一副买卖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当有钱有势的秦仲义来到茶馆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利发的回答十分巧妙:“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对这表面谦卑顺从、实则绕弯拖延的话,秦仲义也知道:“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秦仲义说到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随即跟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这真是善于奉承、巧妙周旋的话语。王利发聪明地将实化虚,既不吃亏,又不得罪人,还有点耍无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形象。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虽然王利发从心底里轻蔑、讨厌他,但也送上茶水。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他也不肯过多地施与同情。当一场乡妇卖女的悲剧就在他的茶馆上演时,他没有丝毫怜悯,还冷冰冰地规劝好心相助的常四爷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而麻木的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既不满现实,又明哲保身的思想性格。王利发一生委曲求全,竭力迎合世风,顺应时代。他不乏精明能干,不惜辛苦力气,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然而,到头来却倾家荡产,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落个悲惨下场。这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意人的挣扎与灭亡,是近代中国社会小商人、小资产者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一生是对旧中国的血泪控诉。
2、第一幕剧作还成功地塑造了哪些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
还塑造了常四爷、秦仲义。
六、本剧人物多,年代长,不易到个中心故事。剧作家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七、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八、语言:
剧作语言简洁明快,幽默含蓄,富有个性化,概括力强:三言两语即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里行间流溢着浓郁的北京地方文化彩,充分显示了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厚的艺术功力。
九、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得到这样的政府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四、布置作业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果,代表发言:
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自荐讨论回答。
多媒体展示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也成功地显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在强者面前,他忍气吞声;在弱者面前,他虽无害人之心,但却没有多少同情心,是圆滑自私的小业主的典型。
常四爷典型语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是爱国者的形象,他热爱祖国,痛恨洋人,痛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对穷人,对弱者,他慷慨相助,对特务、爪牙、地痞流氓充满蔑视,勇于抗争 。他敢于憎,敢于怒,敢于当众宣布大清国要完我这一辈子老舍,是个有血气的硬汉子,是正义和反抗力量的代表
秦仲义典型语言:……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得到这样的政府不到?我问你!
秦仲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体现了新兴阶级的锐气。
戏剧冲突:《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教学
小结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