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典故[推敲的典故咬文嚼字]
推敲的近义词    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大家接下来在来了解以下推敲的后续-----咬文嚼字,一起来了解以下吧
    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亦作咬文啮字 。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语本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 明 ·无名氏 《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但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实际上,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咬文嚼字》中的推敲浅谈
    中学时听老师讲典故推敲,为其精彩情节所吸引。如今,自己也曾教学《咬文嚼字》(1),也涉及到了推敲的典故运用。朱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对贾岛的故事一番咬文嚼字后,得出结论: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从朱先生的这个推断中,笔者不由得想到了两个问题:
    (一)此诗是真实性描摹,还是艺术性创造?(二)有关推敲的典故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
    这里出现了一对矛盾,假如诗歌是真实性描摹,那么典故肯定是杜撰的,因为诗人知道所有实情,不必判断僧人是推是敲;假如诗歌是贾岛的艺术性创造,那么典故就是真实的。我们先看与推敲典故相关的原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根据诗歌内容,《题李凝幽居》全诗只是抒写走访友人李凝而未遇的一件寻常小事。幽居既显示居所的幽静,又贯穿全诗;点出李凝的隐居身份,也暗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颈联写访客眼中景,尾联写访客心迹。由此推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必写访客的眼中景及行为。作者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响中寓静,出人意料。总之,前三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诗人幽情,托出主旨。写访客所见所为所想:正因友人处所幽雅,情趣悠闲,才引起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问题也就出来了:那么,这首诗是想像,还是实写?假如是贾岛的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他怎能不知当时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呢?其实,后世有很多好事者的笔记零星却生动地记叙了推敲的典故由来,常见的有以下3种,兹赘录于下。推敲的典故
    (1)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2):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之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日:用敲字佳矣。
    (2)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3):
    (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
    (3)元代西域人辛元房《唐才子传》(4)
    ······后乘闲策蹇访李余幽居,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亦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就之曰:敲字佳。 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