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主备人: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这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片)
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①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西湖的景真美啊!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③知道了诗题的意思,你一定会读诗题了,谁来试一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新课讲授
1、了解诗人
2、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交流识记生字。
赞美西湖的诗①正音。“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生字。
③游戏识字。
(4)指导读出节奏感。
①自由读:古诗是有韵律的,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按照韵律来读就会特别好听,你们来试
1
试。(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读好停顿和节奏。
④指名读。
过渡语:同学们,当你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你会看到更美的西湖。
3、学习第一、二句。
(1)作者在西湖边送别好友,看到西湖六月美景不由得发出感叹,你能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非常喜欢西湖的景,从“毕竟”“不与”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认为眼前景是西湖四季中最独特的景。
(2)提问:你能否用赞叹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①果然是西湖六月的景最独特呀,风景和其他季节的都不一样!
②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呀!太美了!与别的时节的景太不一样了!
(3)带着赞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古诗吧。
4、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到底什么样的景让作者如此感慨呢?朗读第3、4句诗。
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说一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荷叶荷花)
谁能用诗中词语来形容一下荷叶、荷花的颜?
(2)荷叶是碧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
(3)探究原因,深入诗意:
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原因吧!
【品荷之多】
①“接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指名读,全班读。
【品花之艳】
2
①在阳光明媚的早晨,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请读一读第四句。
②指导朗读:读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的荷花的红艳。
5、悟诗情。
①一读:看到这么美的西湖,我们想象画面,一起读。
②二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忍不住发出赞美,让我们读出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③三读:题目中是送别林子方,但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杨万里在赞叹西湖美景的时候会想什么呢?(对朋友的不舍)让我们再读出对朋友的不舍。
6、背诵全诗
(1)创建情境背诵:六月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诗人走出净慈寺,来到西湖边,送别他的好友林子方,诗人看见了他在其他季节没有看见过的美景,不由得发出了一声赞叹:(背第一二句)
荷叶碧绿一望无际,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诗人不由得高声吟道:(背三四句)(2)出示关键词,提示学生背诵。
(3)齐背:出示西湖夏日荷塘图,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7、书写指导
“湖、莲、穷、荷”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重点指导书写“湖”。
(1)学生观察,说说书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书写。
(4)展示,评价。
8、本课小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读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难点: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多种形式认读二会字词语。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新课讲授
1、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
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生活。
一天,诗人坐在家中向外望去,被外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提笔写下了这首古诗。
(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2、出示词语。黄鹂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1)结合图片,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2)指导写字。
①分类比较,指导书写“吴、含、岭”。
出示“岭”,将“岭”和“含”做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
②教师范写
③学生描红、写字
3、出示诗句,指名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学生自读,试着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3)理解诗意。
①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的情景。
②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4
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4)感受诗中的彩美。
①教师引导: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几种彩。
②教师引导:这么多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③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①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出示图片,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②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③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④理解“万里”和“千秋”。顺接上个环节,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从成都到东吴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在写诗词时常用的手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4、堂上练习
5、本课小结
诗中藏着的这幅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是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道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三)课后作业
1、背诵《绝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读读生字词。
板书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