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梅花的诗意
王安⽯梅花的诗意
  王安⽯的《梅花》,诗⼈⽤朴实⽆华的语句,采⽤平铺直述的⼿法,达到了惊⼈的艺术效果,了了数语,不仅写出了梅花的洁⽩冰清的外形,暗⾹浮动的属性,也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迎雪开放的品质,下⽂是⼩编整理的这⾸诗的诗意,欢迎⼤家阅读学习。
  《梅花》
  王安⽯
  墙⾓数枝梅,
  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指梅花的幽⾹。
  5、知道
  诗意
  墙⾓有⼏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
  赏析
  古⼈吟唱梅花的诗中,有⼀⾸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林逋的《⼭园⼩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辈⼦不做官,也不娶妻⽣⼦,⼀个⼈住在西湖畔孤⼭⼭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
离社会现实⾃命清⾼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如雪,长在墙⾓但毫不⾃卑,远远地散发着清⾹。诗⼈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洁品性的赞赏,⽤雪喻梅的冰清⽟洁,⼜⽤“暗⾹”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洁的⼈格所具有的伟⼤的魅⼒。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得不到⽀持,其孤独⼼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然有共通的地⽅。这⾸⼩诗意味深远,⽽语句⼜⼗分朴素⾃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灰意懒的王安⽯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常郁闷。
  王安⽯的梅花三⾸诗中梅花的含义及蕴含的禅机
  王安⽯在任时置⾝于⼀场风云变幻的⽃争中,经历了官场勾⼼⽃⾓、尔虞我诈的⿊暗,在受到神宗⽀持不专⼜被守旧派攻击论罪的情况下,了解到官场并⾮他久留之地。于是,他⼀次⼜⼀次推官隐居。  王安⽯虽然以儒家道统的继承⼈⾃居,但他并不是⼀个狭隘⽽偏执的陋儒,⽽是⼀个开放⽽⾃信的真儒。他相信通过⾃⾝及友辈的努⼒,能够实现儒家的复兴,⽽不是靠排斥异端使⾃⼰获得成功。他知道封闭保守只会让⾃⼰落后,所以他很想做⼀番改⾰。可惜的是他很少得到⽀持,由于封建保守势⼒强⼤,所以“⼒不从⼼”的他只好放弃,⽽认出世归隐为贤“使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杭州修⼴
师法喜堂》)。
  王安⽯不像当时的⼤多数学者⼀样,认为佛教教义是外来的宗教⽂化,⽽极⼒攻击佛教。他经常跟多位挥师、诗僧交往,谈诗论道,所以他谈论佛教时也多以赞叹之语⽽并⽆攻击排斥之⾔。他既以理之是⾮为是⾮,⾃然对佛教⽆太多的偏见。因为他知道佛教不仅教⼈明⼼见性,还吸引了各类⼈才,从⽽寺院成为⼈才菅萃之处。因此他对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对佛教产⽣了浓厚的感情,只是他有时不愿公开流露这⼀感情⽽已。且“佛教对宋代诸帝吸引⼒很⼤,这⼀⽅⾯是由于佛教已经成为⼀股不可忽视的社会⼒量,另⼀⽅⾯更是由于他们抗拒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在魅⼒。”②所以中国⼈民的思想和⽇常⽣活中含有浓厚的佛教成分。⽂学是⽣活的反映,它⾃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其中⼀部分已经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融合到⼀起,成为影响⼈民⽣活的⼼理⼒量。这种⼒量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既是强烈的,也是细微的。王安⽯出⽣于⽆⽥⽆产的中下官僚之家,少历贫苦,不仅使他⼀⽣节俭,还造就了他⾼尚的⼈格,再加上幼年的他在南⽅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所以他的⼼灵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浸润和滋养。他⼀⽅⾯醉⼼于韶州秀丽的⾃然风景,另⼀、⽅⾯⼜对遣裹的风俗⼈情舆信仰佛教的传统感到新奇。也许遣也是他的思想和诗歌充满了善良、渴望舆含蓄的原因之⼀。
赞美西湖的诗  王安⽯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善于借鉴前⼈,博采众长,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全⾯发展和多⽅⾯的开拓,但他在注重诗歌思想内容充实的同时,也并不因此偏废辞藻的讲究。他的诗正如他的为⼈
⼀样,是有魄⼒,有⾻格,有不同于流俗的个性,⼜深含禅意。他的梅花⼆晋极尽含蓄之情。
  主安⽯虽然是⼀位政治家、思想家,但是他对⼤⾃然的风光却也情有独钟。他跟其他诗⼈⼀样,⾃然的⼀阵暖风、⼀⽚落叶、⼀朵花开等都能让他⼼动,激起他的诗兴。第⼆次罢相完全是他个⼈的意愿和主动的选择。他回到江宁,在城外建起“半⼭园”,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悠然⾃在的⽣活,体会和享受⽆官⼀⾝轻的闲适⽣活。虽然佛教重在出世,但并未⼀概否定现实⼈⽣。禅宗六祖慧能⼤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③⼀个正信的佛教徒或⼀个理性的科学家,都不会远离⼈世凡尘,⽣活在虚⽆缥渺之中。他们更能脚踏实地的奉献⼈⽣,觉悟⼈⽣。王安⽯⼀⽣的追求合乎中道,不⾛极端,不任性,不偏激,在对待出世与⼊世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他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活,⼜不赞同完全⼊世过⼀种俗世的⽣活。他已经没有任何负担和牵挂,可以完全按照⾃⼰的意愿安排⽣活了,因⽽也就⽆所顾忌的倾⼼研究佛教,成了⼀名⼗分虔诚的佛教徒,⾃由⾃在的度遇了最后的⼗年。所以在逭期间,他的诗风⼤变。
  王安⽯具有远⼤的政治抱负,因⼀⽣仕途不平,其诗作有不少是歌颂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的。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不喜欢经不起风⾬的桃李;爱磊落的苍松,堂堂直节的劲⽵,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裹的秋⽠和冻芋。《梅花》是他⽤⽐喻⼿法,借颂梅花以喻⾃⼰不畏强权的性格。
  梅花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④
  这⾸诗脱胎于南朝陈苏⼦卿《梅花落》⼀诗。原诗是:“中庭⼀树梅,多叶尚未开。只⾔花是雪,悟有暗⾹来”。⑤
  “数枝”,《诗林⼴记》作“⼀枝”。“凌寒”,迎着严寒的风。“遥”,遥远。“为”,因为。“暗⾹”,幽⾹。前两句话,借喻梅花,写出⾃⼰的孤独⽆援,墙⾓有数枝腊梅,迎着凛冽的寒风,静悄悄的花开满树。后两句凭着⾃⼰的视觉和嗅觉,写⾃⼰的观感。三句转写⼀句,四句结到“为有暗⾹来”,这两句是在描写⼈们远远望去,知道不是⽩雪压枝,⽽是梅花迎寒独开,花⽩如雪。因此诗⼈说打⽼远就知道它不是雪,原因是嗅到了它散发出的阵阵清⾹,知道这是冬梅开出的花朵。“暗⾹”⽤林逋《⼭园⼩梅》“暗⾹浮动⽉黄昏”的成语,形容梅花清⾹。宋陈正敏在《逐斋闲览》中说道:“凡诗之咏物,虽平淡巧丽不同,要能以随意造语为⼯”。
  此诗咏园梅,构思与林逋《⼭园⼩梅》略同。林诗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园,疏影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亦咏园梅,⽽以梅花寄托隐⼠清⾼⾃赏情怀,所以其末联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樽。”墙⾓不引⼊注⽬的地⽅,⽣长着⼀丛梅花;在这冰天雪地的寒风中只有它迎风开放。在⽼远就知道那墙⾓⽩⽩的⼀⽚不是雪,⽽是盛开的梅花,因为有清⾹散发过来。此诗则写寒⼟
⽓节抒志⼠情怀,所以突出这数枝处于墙⾓的梅花,其位幽徽,但凌寒独开,倔强挺⽴。诗⼈赞美梅花⾊泽洁⽩,芳⾹清远,引⼈瞩⽬,令⼈闻知,不卑不亢,不由⼈不信服。所以此诗确乎⼯于‘随意造语⽓善于推陈出新,⽽能意蕴含蓄,辞采清丽,平淡⽽巧丽,都见神情⽓势。短短四句⼆⼗字,情真意深,感⼈肺腑。可见,古代能流转下来的多不是那些应制诗,⽽是那些诗⼈呕⼼沥⾎,将⾃⼰的情感溶⼊诗句的佳作。
  其实对花的欣赏也有特殊的⽂化背景,不同的⼈还有很多不同的感受,也许⾃⼰从花中感叹⾃⼰的⼈⽣。在百花凋谢的寒冬,只有梅花在冰天雪地中与寒冷和风雪抗争着,不畏严寒,⽽且还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应该说它是花中的侥侥者。它不与别的花⼀争⾼低,盛开在芳争艳的春天。它收起了⾃⼰的骄容,不畏天寒地冻,在经历了许多别⼈;⽆法忍受的风雪和严寒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们做⼈也应该像梅花这样,要敢于同艰难困苦作⽃争,付出⽐常⼈更⼤的努⼒,才能取得更⼤的成功,梅花精神激励着我们去战胜困难。虽然说花并不是为了取悦于⼈类⽽绽放的,但是我们对花总有着⾮常⾃觉的审美意识,⼈们常说三沙⼀世界,⼀花⼀天堂⽓由此也多少反映出⼈们审美的⼀种主观的趋向。⼀直以风云、花草、⾬雪、⽇⽉来作古诗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梅花,为众多诗家所青睐。
  独⼭梅花
  独⼭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零落依草⽊,志⼠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漠漠速⾹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回⾸上林颜⾊空。⑥
  诗中的景物显得清幽雅洁,呈现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美,⽽诗⼈的⼼便流连于此。王安⽯这⼀类诗是带有某种孤独和清⾼意味的,保持着⼼态的'平衡,因⽽在语⾔上,这⼀类诗也写得⽐较平和清淡。王安⽯诗的另⼀特点,即表现的含蓄。透过清淡⽽含蓄的意境,诗⼈的内⼼隐痛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尤以风韵美着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远溢,在中国与松、⽵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在王安⽯⼼中已不仅仅是梅花,它还承载了诗⼈的寄托。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美秀,幽⾹宜⼈,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树独先天下春。”花之君⼦“遥知不是雪,唯有暗⾹来”的崇⾼品格和坚贞⽓节。梅花⽃雪吐艳,凌寒留⾹,铁⾻冰⼼,⾼风亮节的形象,激励着⼈们⾃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虽然梅花绽放之季,天⽓变化⽆常,但它却依然独傲吐芳。这也象征了王安⽯⾃⼰的⼼态。
  诗中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开”的品格,写它的沁⼈⼼脾的“暗⾹”。
逭⾥写的梅花,正是诗⼈⼈格的化⾝。他变法的新思想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被迫辞职,所以遭梅花三⾸诗都有“独”字还有“孤”字,表明了他⼗分孤⽴、孤独。遭⾸诗正是以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遭种思想品格和⼀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其中“疏影”、“暗⾹”⼀联,素乘被誉为“警绝”。诗⼈从⽔中的倒影⾼梅,从虚处着笔,遣就多⼀重意味,便于渲染静寂的⽓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上,⾹⽓在空中若有若⽆地浮动,前者打破了纵的圆式,形成视觉上的平衡,富有画⾯之美,后者⼜打破视界的局限,给⼈以⾝临其境似的飘渺之感。⽽“⽔清浅”与梅枝的配合,更显出,“神清⾻冷”的情趣;“⽉黄昏”舆暗⾹的配合,也更显得朦胧清幽,两者共同构成了⼀种清雅超逸的意境,传连出诗⼈的⼈⽣意趣。
  梅花
  ⽩⽟堂前⼀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年⼀度⼀埽来。
  这是⼀⾸集句诗,即集合前⼈诗句⽽成。集句体诗,始于汉魏间诗⼈应璩、傅咸,唐⼈称为“四体”,⾄宋时盛⾏。王安⽯最为擅长,能因难见巧,信⼿拈来,顷刻⽽就。遣⾸“梅花”绝句(《王⽂公⽂集》卷七九题作《送吴显道》),系截取唐代和宋初四位诗⼈的诗句,经过巧妙组合,赋予新意,⽽⼜辞⽓相属,如出⼰⼿,⽆牵强奏和之迹,这也是诗⼈的⾼明之处。
  “⽩⽟堂前⼀树梅”,出⾃唐薜维翰的《春⼥怨》,“⽩⽟堂前⼀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家门户寻常闭,春⾊因何得⼊来?”(《唐⼈万⾸绝句》卷⼗⼆)。“为谁零落为谁开?”乃是唐严惮《惜花》中的⼀句“春光搏扔归何处,更向花前把⼀杯。尽⽇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同前卷三七)。⽽“唯有春风最相惜”则是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中的诗句“⽔边杨柳绿烟丝,⽴马烦君折⼀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中吹。”(《唐⼈万⾸绝句》卷⼆五)。最后⼀句“⼀年⼀度⼀归来”则出⾃宋初瞻光茂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消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夫似春⾊,⼀年⼀度⼀归来。”。诗中既有“零落”⼜有“开”,表明了诗⼈对万事万物变化⽆常的感受,让我们在看得到的零落草⽊的同时⼜欣赏到在明媚的春光下百花争妍的景⾊。
  王安⽯早年就养成了良好的⽣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达到了近乎⽆欲的境界,因⽽不为物惑,也不为欲望所左右,实现了真正的⾃由。他的道德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般的⽂⼈的道德⽔准。事实上王安⽯是⼀个感情丰富、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他的⽆欲既出于天性、⼜是严格⾃律的结果。他也并⾮为⽆欲⽽⽆欲,⽽是为了克服⼈性本⾝的弱点,进⼊⼀个真正的⾃由境界。主要是借典故所包含的情绪⾊彩和象征意蕴,来显⽰舆烘托⼀种朦胧迷离的内在⼼境,“疏影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晚年的王安⽯⼼境确实有所变化,从倾向改造世俗社会转向追求个体⽣命的价值,从为⼈转向为⼰,个⼈的⾃由在他⼼⽬中更加重要。他已经超越了世俗与⼊世的分别,体会解脱的⾃在,体会舆融⼊⾃然的恬静,进⼊⼀个更⾼的境界。
  我们在王安⽯⼏⾸梅花诗中可以看出诗⼈对官场之争既淡泊⼜很乎静的⼼境,仿佛⼀种诗中有惮意,禅中有诗意的风格。他从周围⾃然环境的⼀声鸟呜、⼀丛翠⽵、⼀镰⽉⾊、⼀朵黄花中悟⼊⼤道。“⼀年、⼀度⼀归来”诗中梅花每次春来就开花,并带着⼀种淡淡的⾹⽓,春天过去就没有了,“半开半谢”让我们看到宇宙轮转在时间⽆穷与空间⽆尽中,⽽⽆法准确定义,只能概括的是时空是⼀个意识结构的观念,已为愈来愈多的⼈所接受。时间的确具有与空间相似和相同的特性。通过时间观念的差异,揭⽰了不同⽂明和⽂化之间的差异。时间本体从空间化的时间中突现出来,时间优于空间的思想,这导
致时间不论在作为物的存在⽅式,还是作为⼈的存在⽅式,都获得⽐空间更为根本的意义。时间舆空间同时⽽⽣,宇宙到处都有⿊暗存在,起点是⼀没有时间舆空间的地⽅,空间和时间可以互换的宇宙;精神活动可以在时间中定位,但不能在空间中定位。这不仅仅意味着议论⼀个包罗万象、囊括物质和精神的宇宙的统⼀性是不可能的,⽽且意味着对时间的理智反思⽐对空间的理智反思要困难得多,因为思想毕竟可以跳出空间之外,但跳出时间之外却是不可能的。佛教认为世间⽆常,所以⿎励创新允许分歧。哪⼀刹那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哪个位置可以确定是东南西北的空间?时空⽭盾是不存在的,这个只能说是时间和空间量度上的微分化。现在能真正体会空间的存在是真空,这是缘起,同时要有佃空间给⼈间的活动也是⼀样,只要有空间,便会有缘起的机会。
  “为谁零落为谁开?”
  “⼀年⼀度⼀归来。”
  时间如梭,⼀转眼就属于过去的时光,⽆法换回,表现丁宇宙⽆⾔变化的⽣趣,春天来了,草变得⼀⽚青葱这就是⾃然突出了外界万物⾃⽣⾃长,周流循环,与⼈⽆关的意趣。虽然春到花开春去花落与⼈类没有什么关系,但春“去、来”,花“落、开”本来是⾃然⽽然的事情。⼈⽣亦不执着春去与来,花落与开,春天到的时候百花⾃开,春天过去的时候花⾃落,所以“落”与“开”也有⼀样⾃然⽽然的道理。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相互影响和作⽤的。时间有别于空间之处,除了其⽅向性之外,它与世界的关系也呈现出特殊性。时间是⼀个绝对的运动相,它就像⼀条长河,从遥远的过去⼀直流向遥远的未来,⽽空间则是⼀个永恒不变的静⽌相。时间和空间是既相依相续,⼜互不相⼲的两个独⽴的⾃然形态(佛教称为法),⽽物质形态(佛教称为⾊)不会影响时间和空间。佛教说空是⼈⼈知道的,但这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所有,也不是绝对静⽌。它的浑然不觉万⾔绝虑状态,是⼀种⾃然⽽然的变化流⾏境界,就像⼈在空⽓中,鱼在深⽔中⼀样,⼈不觉空⽓的存在,鱼不知⽔流的缓急,⽽空⽓⽔流却时时在⼈、在鱼周围。禅门讲的⼈与境,即指⼼灵对外物,外物⾃然流动,⼼灵虚⽆淡泊,⼈既不随外境动⽽动,⼜不强迫⼼灵与外境隔绝,这便是真空境界。因为第⼆早晨⼀出门,惊醒的发现不知不觉中⼤地已⽣绿茸茸的细草,庭前默然留下来⼀枝梅。梅花有灵,当更藻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都是借有明空,托事寓理,以声⾊⽽显⽤的寓道诗,藉梅花以⽰佛理禅机。
  诗⼈以墙⾓之梅,迎着寒风“独⾃开”放,表达其⼼灵⽆所系着的安详与淡泊,也暗⽰着⼤⾃然⽆⾔变化的周流不息。终⽇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分。因此,⽆⼼⽆念才是佛家不可思议境界。《⾦刚经》云:“⼀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⑦诗⼈对禅宗空意的把握是全⾯、准确⽽深⼊的。他也认焉觐⾝舆万物,如梦幻泡影,⼈⾝舆世板都悬⽆常变幻、⽆有⾃性。
  禅宗的⽆⼼之境,是直觉顿悟、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禅者对时空的认识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事物的存在、变迁⽽引起,离开某物的存在来想象时间是不合于真相的。唯有时空⼭髓时,⼀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中论》的说法是:“因缘⽣法,托缘⽽现,⽆有⾃性,⽆不是空,正好攻破唯识宗的论点。”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着花⼀样,要经过⼤死⼀回,修⾏要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到荡然⽆存,⽅有机缘显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