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部,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景。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远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
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
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示例:①"生""入"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地描写了暮冬初春江上景物的变化,又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②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③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飞逝的无限感慨,抒发作者客游在外的思乡之情。
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第三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四)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一棵被干枯的藤蔓缠绕着的老树上,不时飘下来几片叶子,乌鸦已经飞回老巢。小桥下面的小溪清澈见底,还有几户人家,烟囱里冒出来一缕缕炊烟。
2.下列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位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孤寂愁苦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七年级下册
(一)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指的是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4.请简要赏析"念"和"独"的表达效果。
"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显得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5.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①"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②"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2.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思念家乡的诗词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5.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例进行赏析。
20岁后,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
早期的代表作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诗中"__千寻___"二字可见诗人所登之塔的高度。"鸡鸣日升"的景象难得一见,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_闻说____"二字推断,诗人并没有看到。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诗。
"千寻"正面写塔高、峰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指什么?
指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蕴含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因此要立足高远,这样才能排除重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教育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样才能避开艰险,排除障碍,向理想迈进。
(四)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的"莫笑""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风尚。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选景典型生动,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柳绿花艳,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柳暗花明的美丽景。②为下文写诗人的留恋之情做铺垫。
3.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4.请描述"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
村民吹着箫,击着鼓,成结队,一片喜庆的场景,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大家穿着粗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普通的帽子,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5.请从"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6.对这首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D  )
A.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诗中的"腊",指腊月(农历十二月);"春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乡民们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
C.颔联实写眼前景;后来常用这联诗句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D.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诗人游村当晚,乘着月,挨家挨户"叩门"道谢。
(五)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__白日斜____"和"__天涯___"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___痛苦或愁苦__________。
2.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