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51期
2013年8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1
August2013(B)
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
老舍骆驼祥子》创作简谈
王佑琴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陕西·安康725000)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3-0069-02
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小说还刻画了许多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虽际遇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他们的遭际和悲剧是个人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
的悲剧。要想彻底改变这悲剧,必须所有民众联合起来,推翻这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车夫悲剧创作
The Tragedy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A Brief Discussion on Lao She's Creation of"Rickshaw Boy"//Wang Youqin Abstract Lao She's"Rickshaw Boy"was created with the old Beijing in1920s as the background,and revealed the tragedy of lower classes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the rickshaw boy's story.The novel also describes many obscure figures like the rickshaw boy,and their similarity is the tragic destiny,which is also the tragedy of the whole times and society.In order to completely change the tragedy,all the people must unite to over-throw the cannibalistic society and system.
Key words Lao She;"Rickshaw Boy";rickshaw;tragedy;creation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两岁时父亲作为清皇城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的巷战中战死。此后,一家人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当佣工维持生活。母亲勤劳刚毅,乐于助人,对老舍性格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贫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对城市贫民生活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了解。耳闻目睹民众的疾苦和种种不合理旧制度下的社会现象,激起了他对城市贫民阶层的同情和对各种恶势力的憎恨,
这些都对他日后创作的选材和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舍一生创作约计800万字,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
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骆驼样子》是老舍专职写作后打响的第一炮。1936年,同在山东大学的一位朋友不经意间跟老舍谈起了他所雇佣过的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就觉得这个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他们的人生。而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
解,这一切都为他写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两个车夫姓甚名谁老舍不知道,但他记住了车夫和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盘算着怎么把这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扩充成十几万字的小说。他首先向人打听骆驼的习性,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至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他决定挑选自己熟悉的来写。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从小在北平长大,老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既熟悉又带有很深的感情。车夫有很多种,确定了祥子在小说中地位,便可以顺便叙述其余各车夫;有其他的车夫作烘托,祥子的形象就可以活起来。接下来,是祥子应该去赁谁的车,拉过什么样的人,这样便把小说所涵盖的生活面扩大了。有了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老舍感觉还是不易写出车夫的全部生活。于是他想到了刮风天、下雨天车夫会怎样?假如他能把这些细节都写出来,那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会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此外,车夫也应当和别人一样,会遇到吃喝以外的问题,也有自己的志愿、欲望、家庭以及儿女,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这样一来,小说要反映的便不仅仅是一点“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语言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1936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了这里的教职,专心地
69
. All Rights Reserved.
画面,直至生命殆尽,带着万般的遗憾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翠翠。
老船夫的慈爱给了翠翠依靠,而翠翠的乖巧、聪慧也给了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以生活的意义和活着的勇气。尽管后来翠翠误解了老船夫,但当老船夫突然离去时,翠翠悲痛万分,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使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船总顺顺家道殷实,但他并不溺爱孩子,他让两个孩子在辛苦劳作中磨练毅力,在贸易应酬中增长见识,“学得做人的勇气和和气”。天保和傩送在父亲的殷殷亲情培育下,早已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去爱。当兄弟两人突然发现爱上的竟然是同一个病姑娘时,于是商定按照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月夜同去高崖上唱歌。天保不善于唱歌,便知自己歌艺不如弟弟,于是大度成全,怀着复杂的情感退出角逐,外出闯滩,意外遇难,也算是无怨无悔了吧。只是同样顾及手足之情的弟弟一时无法接受哥哥牺牲生命留给自己的爱情,选择了离开。如此浓厚而真切的手足之情,在水边袒露,或许是水将一切遮掩冲尽,只留下明澈清晰的亲情。最终虽为一场爱情悲剧,但他们之间没有金钱做砝码,不用厉害得失去权衡,而是用友爱、真诚去对待,从中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闪烁着美丽夺目的人性光芒。
3人情之美
《边城》里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形态。青山碧水,白塔渡船,相伴着浓浓的乡情,映照着质朴的苗族风情。这里没有社会规则的束缚,但这里的每个人却都诚实热情,“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富人和穷人一样温和善良,他们互相帮助,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了生命本性的淳朴和美好!
老船夫是边城里最令人难忘的人。他善良朴实,忠于摆渡的职守。他的生活虽清贫,却不贪心,终生为他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报答。一年四季毫无怨言地摆渡行人,这赢得边城人们的敬意和感激。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为我们完美地阐释了人性的美丽。
边城的人们是“一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他们就是人性美的代表。这里的人没有利益的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有的只是坦诚宽容,有的只是热情助人,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边城》里那种朴素的人性美多么让人们羡慕的啊!这一切都在印证着作者的“一切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4]让读者感受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也都有那么一座“边城”,或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它的存在,但我坚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边城”一定完好地矗立在某个地方。是的,它正等待着我们去寻它。我们应该去追回
那逝去的美好的人性,寻真、善、美,来清扫混沌的心境!
我这一辈子老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6):89.
[3]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56.
[4]王亚蓉.沈从文晚年口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6.
编辑李少华
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小说一完稿,老舍就告诉《宇宙风》编辑,认为这是一本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不仅酝酿得长久,收集材料丰富,更是因为这是他从事专业写作的第一步。特别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抛弃了以往那种幽默讽刺、嬉笑怒骂的风格,“抛开幽默而正正经经地去写”,并且平易的文字又因从容运用北平口语而增了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道。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那个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祥子的一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沉沦,因而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作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出路的关切来剖析祥子的命运,既从传统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出发批判现代畸形文明的负面效应,为传统美德的沦落而痛惜,又不满于祥子身上所积淀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既诅咒那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的社会和制度,又痛心于无知、愚昧的善良民众在这个病态社会的堕落。作者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不满于眼前的一切却又不知道出路何在,作品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虽然充满了困惑却又不乏积极意义的探索。
小说还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这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这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奔.试谈《骆驼祥子》人物形象的设置[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79(3).
[2]樊骏.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J].江汉论坛,1986(9).
[3]高文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4]邓书怀.《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特——
—新课程标准名著欣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6).
[5]王本朝.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
[J].广东社会科学,1996(3).
编辑李少华
(上接第68页)
文史研究7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