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弱的身体里有一颗坚强的心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就是一位老师的故事。
在罗田县河铺镇石头板村,有一位身患残疾的老师。
他身高只有1.45米,但他是孩子们的山,是孩子们的桥。
石头板村是镇上最贫困、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距镇上有10多公里的山路。有一条新昌河穿村而过,将村子分隔成为东西两岸。这条河有一百多米宽,除了河中间10多米宽的地方有水,其余的都是沙滩。一到丰水期,河边的沙滩全被水淹没了。村子里人口不多,因而并没有修桥。
石头板村小学教学点位于小河的西岸,河上没有桥,河东的学生每天都要蹚水而过。
这些孩子尤其让他挂心。
一年中,他春夏秋三个季节都要背孩子过河
冬季村民们在河面上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桥。
  “桥面”是四五根绑扎着的楠竹、用木头支撑,折叠交错七八段才到河对岸,并不十分牢实,人走在上面颤颤巍巍。
  河对岸第一家就是学前班孩子江亭的家。
江亭的爸爸也是他曾经背着过河的学生。这一家两代人、4个孩子都是他驼来驼去的度过童年的时代。
江家的奶奶打心眼里感激他:“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水不大时,他挽起裤脚蹚水过河;水再大的时候,他干脆穿寸裤头把孩子背过来;水涨得厉害了,实在过不了河了,他就通知孩子们在家自学、回头再补课!”。
 农村的家长事情多,学校放学时正是家长在田间忙碌的时候,顾不上接,孩子放学全靠他接送过河。
他这一背,就坚持了22年,村里有44个孩子都是他背过来背过去的,从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
村小在半山腰上,蹚过这条河,爬一段陡坡水泥路,站在还没有铺平的石子操场上,朗朗的读书声从一排新修的教室传来。
他是这里唯一的任课老师。
他正准备给学校里的11名孩子上课。
他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清脆,衣着干净整洁……
身高只有1.45米的他,由于左侧肋骨先天缺失,导致背部总是驼着,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喜欢他,也并没有损坏他在孩子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这个村小人最多的时候,有30多名学生,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班,而今年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共11名学生。
目前整个教学点只有他一个人,虽然学生不多,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一项也不能落下,教学、做饭、搞卫生、送孩子……他每天忙得像停不下的陀螺。
    教学上,往往是教了学前班再教一年级,教了语文再教数学,教了音乐再教美术……
中午放学送完学生回家,还要为留校的学生做饭,下午放学所有学生离开后,他又要忙着打理菜地,收拾做饭的柴火。
  晚上改作业,备课,学习。
这些年,他还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和教师资格证。
  他经常说,忙一点,辛苦一点,这些都可以克服,最难熬的是照看孩子的压力。
目前教学点最小的孩子4岁,最大的6岁,自我保护意识差,必须时刻“紧盯”着,连上厕所他都是一路小跑,中午做饭时,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当老师责任大啊!”他的妻子也时刻为丈夫担心,有时她也一起帮忙送孩子。
“当代课老师,我一点都不后悔!”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亩农田。他依然是个干着教师工作的农民。
  但他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苦恼——
  自己从事着22年的教育工作,但身份仍然十分尴尬;虽有教师资格证,却一直没能参加职称评审;期盼着孩子们能有一座桥安全上学,但有关部门考察后却感到为难;班班通的设备来了,却因光纤不通无法让孩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没错,这位时刻想着学生的老师,就是唐高,他曾经登上中国文明网封面人物。他“驼背”作桥22年,坚持背学生过河上学的感人事迹,获得众多网民关注和社会的赞许。
而今,唐老师背过的最早的学前班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成家、立业,很多孩子回来时都要来看望唐老师,给他讲讲现在的生活、外面的世界,还一起回忆趟过河的日子……
  22年过去,唐老师还记得那些孩子的趣事,如数家珍。
今年镇上来了好消息,光纤入村了,唐老师很快就可以用网络教室给孩子们上课了。
新昌河的水平静流淌,两岸田间油菜花盛开。这个季节是唐老师和学生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雨季未至,他们可以在河滩里快乐地走过……
唐老师是我们农村代课老师奉献的一个缩影!
驼背的故事
    其实,不仅仅是唐高老师,我们每一位农村的一线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奔波,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没有人说过苦,也没有人说过累。他们尽职尽责,恪守礼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中国的教育。我向所有的农村一线教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