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简介50字我这一辈子老舍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
师范学校。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
铃儿》。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任华语讲师。192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老
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了《赵子曰》和《二
马》两部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后,先后
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短篇小说《黑白李》等。
1935年和1936年,是老舍的创作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其标志是短篇小说《月牙儿》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面世;尤其是《骆驼样子》,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最杰出的作品。从此,老舍的小说从侧重于批判市民阶层的庸俗卑琐,转为批判造成贫苦市民种种悲剧的罪恶社会。
“七七”事变后,老舍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1938年3月,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任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为文艺界团结抗战作出了贡献。1939年,
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慰问抗敌将士。这期间写了长诗《剑北篇》,
并创
作了《残雾》、《大地龙蛇》、《归去来兮》等9部话剧。1944年起,陆续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的创作,作品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讴歌了沦陷区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禹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在美期间,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这部作品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缺少点”亮”,它既写了旧中国艺人备受欺凌的经历,也写了他们的反抗和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表明了老舍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有了新的发展。
1949年10月,老舍在美国得到了周恩来热情欢迎他回国的信息,立即起程,于12月9日返抵祖国。
解放后,老舍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戏剧,自1950年推出第一个剧本《方珍珠》起,共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全家福》等23个剧本。其中,《茶馆》是脸炙人口的非常优秀的剧作。由于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卓越贡献,1951年1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开始后,老舍惨遭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
害,1966年8月叫冤逝世。
篇二:老舍资料与简介和作品
老舍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作品有《骆驼样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二马》、
《赵子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jié
篇三: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
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
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3]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4]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2]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5]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
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2]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译名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5]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