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之二
——饥饿的启迪
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为这沉痛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不安!
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
子。
三保‚命根子‛
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他把实验种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付出了三次艰辛的努力。
第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护。
还有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
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将这种秧苗命名为‚野败‛。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
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
禾下乘凉梦
一位熟知袁隆平的作家,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禾
下乘凉梦》。这个书名来源于袁隆平的一个梦想。袁隆平回忆当时研究时,满脑子只有高产水稻,一天晚上,他想着高产水稻进入梦乡,结果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种的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寻‚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到。7月5日,是他寻‚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羲‛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羲‛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羲、南特号、早粳4
号、胜利羲等4个水稻品种中,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
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到雄性不育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
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到了一片面积约0.3亩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极易识别。李必湖像袁隆平当年寻雄性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丛中一株一株地观察。
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实验田里栽好,等待老师回来做最后的鉴定。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后来,在谈到发现‚野败‛的功绩时,袁隆平指出‚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野生稻的;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
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驼背的故事南国育种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1969年冬,他们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又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掉下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