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记忆
2018年10月24日08
编辑:梁惠焜校对:周春艳版式:张开云
黔中地方童年忆趣
今年暑假,为了锻炼自我管
理能力并在艰苦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报名参加了黔中早报组织的“战地记者”夏令营活动,成为了一名小记者。这次活动可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夏令营共五天四夜,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有严格规范的军姿训练,有团队协作的拓展游戏,有振奋人心的真人CS 比赛,有充满挑战的野外生存,有别开生面的水球大战,更有作为“战地小记者”的写作培训课……每一天都让我无比难忘。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夏令营第二天教练组织大家玩的“真人五子棋”游戏。
“真人五子棋”的游戏规则是
这样的:比赛双方各排成一列竖
排,队员手里各拿着一枚“棋子”,往地上的十六个方格里放“棋子”。哪个队先用“棋子”在方格里拼出一条竖线、一条斜线或一条横线,哪个队就胜利。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各个队的选手以风一般的速度奔跑着,大脑也在急速地运转着:摆设棋子、移动棋子、阻拦敌人……我们“血狼队”十分信任我,就在比赛将决出胜负的最紧要关头,队长让我去移动最关键的一棋。胜败就在此一举呀,接到命令我迅速跑了过
去,但是我还没有想好该移动那一颗棋子呢,我站在原地纠结了两秒钟,可就是那么短暂的两秒钟时间,敌方就抓紧时间拼出了一条竖线!
我让大家失望了,我们前功尽弃
了,输掉了这场比赛。我难过极了,眼泪一个劲的在眼里打转,就是因为我的犹豫才让整个团队失败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队长看出了我很沮丧,但他并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说:没关系,只要尽力了就是最棒的。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果断,千万不能犹犹豫豫的。
在当“小记者”的这几天里,虽然有苦有艰辛,但最重要的是我从艰苦的训练中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更收获了友情,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可贵,所以苦也就变成了乐。
(作者系安顺市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
背婆山的故事
开痕
江龙镇石板寨后坡酷似“背婆石”的巨石
在动物界,田鼠绝对可以称得上“江洋大盗”,其不仅身手敏捷、偷技高超,而且昼伏夜出、行动诡秘,从不被人察觉。秋天的原野一派丰收景象,农人们忙活着收拾庄稼,田鼠也忙着窃取过冬的粮食。夜深人静的晚间,倾巢而出的田鼠们呼朋引伴,成搭伙,瞅准一处目标,蹭蹭蹭几下便爬上了玉米、高粱和黄豆等农作物的秸秆上,用锋利的牙齿尽情地啃食,遇一些矮秆的豆类,它们甚至直接就把庄稼棵子咬断了。田鼠生性贪婪,有储存越冬食物的天性,敞开肚皮吃个滚圆后仍不罢休,还要将一颗颗玉米啃下来、一粒粒黄豆剥出来,一趟趟叼进事先掘好的老窝里,以备过冬之需。
在我的记忆中,收完秋犁罢地种上麦子后,我便开始缠着闲下来的爷爷和我一起去地头上挖田鼠洞。挖田鼠洞不只是好玩有趣,关键是还能收获不少粮食籽。一个晴朗的午后,爷爷扛着铁锨,我手里掂着盛放粮食的鱼皮袋,一路说笑着去村子西边的庄稼地挖田鼠洞。
田鼠掘洞的本领在动物界是出了名的,其洞穴宛如地下迷宫,左盘右绕,忽东忽西。挖田鼠洞是个技术活,一边手不停歇地顺着洞里的通道挖,一边还要瞪大眼睛观察洞穴的走势,挖的过程中眼睛不能分神,挖掘速度也不能过慢,否则就会辨别不清走向,落个前功尽弃的下场。爷爷对我说,铁锹上带的土很容易把不显眼的洞口堵死,田鼠一听到外头有风吹草动,它就会自己扒土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爷爷神情专注信心十足地挖着,手里的铁锨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着亮光。在我焦急的等待中,爷爷突然停住了手中挥动的铁锨,指着脚下说,快看,挖到这儿开始分岔了,我估摸着离老窝不远
驼背的故事
了。爷爷让我捡了一个石头蛋
儿,堵住其中一个洞口后,挥动着铁锨继续挖另外一条通道。果不其然,爷爷又往前挖了两三步远,一只肥头头的田鼠探头探脑地钻出了老窝,东瞅瞅西看看,一副惊慌失措的狼狈样儿。手疾眼快的爷爷高高举起铁锨猛拍下去,随着一声闷响,这个坏家伙一命呜呼。紧接着,洞里其它几只田鼠也纷纷钻了出来,惊恐万分地四处逃散。这些贪得无厌的田鼠一秋天都守在庄稼地里,饿了吃,吃了睡,身子愈发肥胖,肚子鼓鼓的,腿脚短短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晃一摆一扭,犹如憨态可掬的企鹅一般,看上去十分滑稽。即便有人在后面连三赶四地追撵着,可它们仍然迈不开步伐,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没逃出多远就被踩死在脚下或者一铁锨拍死在地。
我们在一举歼灭这一窝祸害庄稼的田鼠后,爷爷习惯性地往手心里吐了一口唾沫,明显加快了挖掘速度。不大一会儿,我眼前一亮,发现了星星点点的粮食踪迹,我们终于挖到了“粮仓
重地”。爷爷放下铁锹喘了口
气,点上一袋烟坐在地头美美地吸着,兴奋不已的我坐在地上用小手一捧捧往外掏粮食,玉米、大豆、高粱、花生混杂在一起,一个田鼠窝里居然掏出了五六捧粮食。首战告捷,望着眼前不俗的“战绩”,我和爷爷摩拳擦掌,劲头十足。接下来,我们乘胜追击,又接二连三捣毁了好几个极其隐蔽的“地下粮仓”。等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照在我们身上时,鱼皮袋子里已经有了小半袋沉甸甸的粮食了。
如今的乡野田间,随着农药的大量喷洒和旋耕耙等大型农机的广泛使用,没有了田鼠的生存空间,再也看不到田鼠贼头贼脑的身影和迷宫一般的田鼠洞,那些年随爷爷挖田鼠的记忆渐行渐远,消逝在尘封的农耕岁月里。作为一种曾经司空见惯的乡间小动物,现在的孩子们再想和田鼠近距离接触已经不可能了,就像我的儿子,只能在枯燥的文字描述中和动物大全之类的书籍上,或者隔着荧屏、电脑屏幕,看着田鼠的模样,听着田鼠的故事,仅此而已。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有个石板寨,石板寨背后有座大山,名叫背婆山。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山脚住着逃荒过来的母子俩。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成人,眼却瞎了,但儿子很有孝心,把她侍奉得很好。
不想,长大成人的儿子却娶了个心肠狠毒的媳妇。这个媳妇经常趁男人不在家的时候炒肉吃,把肉吃完后才将残汤剩水端给婆婆吃。由于老婆婆的眼睛是瞎的,媳妇做什么好吃的也看不见,给自己什么也就只能吃什么。
时间长了,总是喝清汤寡水的婆婆很想吃肉。有一天,她悄悄告诉了儿子自己想吃肉,儿子第二天就去赶场给母亲买来了几斤肉,交给妻子时还嘱咐她要好好做给婆婆吃。儿子上坡干活去了,媳妇做
好肉端给婆婆吃,可婆婆吃着感觉一点肉味都没有,并且嚼又嚼不动,吞又吞不下,像吃棉花一样。婆婆问媳妇给她吃的是什么,媳妇凶巴巴说是你儿子买的肉,饿得很你就老实吃。一句话说得婆婆不敢吭
声。
待儿子干活回家,听母亲把情况一说,端起母亲吃剩下的肉一看,气得把妻子叫来当面骂道:“你这个天收雷劈的婆娘,良心让狗吃了,竟敢用胎衣(注:胎衣为胎盘,旧时当地民族妇女在生小孩后有把胎盘用陶罐存放的习俗)做给我的母亲吃……”他一边骂一边打,挨打的媳妇哭爹叫娘跪到婆婆面前连连求饶。婆婆心软,还怪自己眼瞎,吃得做不得,难怪儿媳这样做,并劝儿子别再打了,只要求她死后叫儿媳背她到后面的大山顶上就算了。
婆婆自从吃了媳妇的胎衣后,心里很不愉快,饭也吃不下,不久便活活气死了。出殡的时候,几十人都抬不动婆婆的棺材,大家惊奇不已,儿子这才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叫来媳妇,弯下腰杆。他大声喊道:“妈呀,你的儿媳来背你上山了,请你起来吧!”说来也怪,众人这下只轻轻一抬,就把棺材放到媳妇背上了。在众人的扶助下,媳妇只得乖乖地把棺材背到了山顶。但要把棺材放下时,媳妇的背却与棺材紧紧地粘住了。众人无法,用刀来割,媳妇又痛得求饶。大家奈何不得,等到天黑后,只好各自先回家。
第二天一早,大家回到山顶一看,哪里还有媳妇和婆婆的棺材影子呢,只看见头天停下棺材的地方,长出了一块状如棺材的巨石,巨石下仍贴着一块人样的小石头,酷似媳妇背老婆婆的样子。
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背婆山。这个故事也就代代相传,用来教育人们怎样尊老敬老,免遭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