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地区传统节日习俗
一、立 春
城乡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设香案,置果品、花草、麦苗来接春,也有用胡萝卜上栽香葱或以茶花为迎春花。过去,还有开展塑泥春牛活动,表示迎接春种,祝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非农人家举行仪式,则表示不忘农家根本。现除少数偏僻山区还保留这个习俗外,大部分地区此俗已废。
旧时,南平立春有“打春”俗,由道府县官率耆宿、乡绅和老农等人,在虎头山先农坛(今三元公园)烧香跪拜,供桌上放一纸糊“春牛”,等“交春”时辰,由道台扬起“勾芒神鞭”朝“春牛”连击6鞭,宾相道士口中念经诵咒,纸牛破倒,寓意五谷四溢。清雍正六年(1728年)后,此活动改在宣武场(今教场坊)举行。亦有“迎春”习俗,做泥牛祭祀。等立春时辰,知府鞭打泥牛,众人竞取其土,放入各自田间,以迎丰年。
古代,崇安城外东郊建有“春牛亭”,亭内塑有芒神和春牛。立春当日,县令率属僚至亭,迎接神牛到县衙头门安顿。翌日时辰一到,举行擂鼓击牛的“鞭春”仪式。
浦城至今有“春牛过后街”的俗话相传。“春牛”用桑柘木制造。高4尺,寓意四时;长3.6尺,寓意360日;头尾长8尺,寓意8节;尾长1.2尺,寓意12个月;牛鞭为柳枝,长2.4尺,寓意24节气。春牛各部位颜,依据是年天干地支所属而定。“迎春神”由一孩童扮芒神牵牛绳走在前,各官执彩仗排列两侧,绕街直至东郊坡头焚毁。
二、春 节
正月初一为农历元旦,现在称春节,是一年中最受重视的节日。不论城乡,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早起放爆竹“开门”,见面互道恭喜,祝贺新年。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赏给橘子或红包压岁钱。这一天不骂人,大家都说吉利话,气氛喜悦。早饭是吃除夕夜做好的“岁饭”,寓意连年有余。早饭后盛装出门访亲拜友,家家备糖、茶、果品接待亲朋好友,民间谓之“拜年”。一般是初一拜访家族亲人,初二后访友。活动要持续到元宵后。在清末民国初,民间为躲债人着想,特地在城隍庙演木偶戏,言谓“皇帝戏”,债主不敢贸然而入讨债,有“正月不讨债”之俗。
正月有“凡事讨个好兆头”的惯例。正月初一不动刀铲,不动扫帚,也有人上寺庙拜佛年,
还有人去祖坟“拜冢年”。初二女儿、女婿拜年,亲朋开始往来走动,至亲与下辈若误过初二上门拜年被视作“失礼”。初五为“小元宵”,乡间人称“小开戒”,城里老闾请伙计喝春酒,初六开门应市,晚上“过灯节”,各路龙灯穿街过巷。山里人初三、初四“出行”,带香烛上山,砍两株枝繁叶茂小树,用红纸圈着树杆,竖立大门前,象征“劳动大吉”。
三、元 宵
正月初十至十五日,是元宵灯节,各地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游花灯。
古时以社庙为单位组织龙灯、鱼灯、踏地戏、踩高跷、划旱船,各街巷则搭彩棚、悬挂花灯,整个元宵夜,锣鼓喧天,笙箫悦耳,鞭炮轰鸣,彻夜欢乐。
据建阳旧志载,乾隆时,苏州人蒋元枢说过“纸灯甲于天下,莫如建阳”。民国初时,元宵舞花钵灯,办花灯会,竖高照、大纛灯等。
元宵筵以吃薄饼(春饼)为主,用面浆匀摊于烧烫的平面铁锅上,烧成薄如纸的圆状面皮,包以绿豆芽、韭菜、香菇丝或冬笋瘦肉丝混炒的干菜,全家围坐一起吃食。
新中国成立前,大多地方在正月十五夜,举行赛灯迎神会,组建龙队,扮台阁、玩花灯。近年,南平、浦城、邵武、建阳等大部分县(市)仍组织花灯展览、龙狮演赛等民间传统文艺活动。
四、春 社
是闽北农村春分前后的一个俗节。家家到田间采田曲草合米浆做粿吃。邵武一带,挖春笋到社日为止,社日后即禁山,以保护竹林。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新丧人家的亲属要上坟祭扫“拦社”的习俗。
松溪县民间选定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该日娘家应特意摘苦菊烙春饼赠送新出嫁的女儿吃。
五、清 明
祭扫祖坟和踏青春游的日子。扫墓归来要采摘杜鹃花(清明花)等花草。乡间则还做清明粿等。旧俗,清明时,户无贫富,皆备牲醴,诣墓扫除宿草,悬挂纸钱燃香烛、放鞭炮。邀
孕妇可以吃奶油吗亲友偕往,祭毕宴于墓而归。乡下祭扫祖坟除清明日行之外,还有先三日后四日皆可扫墓的说法。
古时,大家族多置田产专供祭祖使用,称“醮田”,少者十多担,多则百余担,轮流收租,轮到谁收租当年就主办祭祖“做醮”,并设宴招待本族男女人丁。费用皆出自祠堂租谷,大族的族长也多在此时宣布族内应办大事,现场进行各户增添新丁登记,以备修谱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政机关团体学校,清明组织祭扫烈士陵园公墓,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各地在清明后,就禁山不准挖笋,保护竹林。
六、立 夏炖猪脚
松溪、政和、建阳等县(市)乡村,在这一天采野艾合米浆做艾粿,名“立夏粿”,取吃立夏粿能为小孩消疳化积,为大人解渴消毒之义。
紫薯饼七、浴佛节
四月初八称“浴佛节”。古时,这一天是为菩萨“洗澡”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此习已少见。
浦城一带农村,以茶叶渍米饭为食,谓之“乌饭”。新婚女家,须备大量乌饭送给男家,说是吃过乌饭便没有蚊蠓叮咬。建阳在这一天则焖红糖糯米饭吃,称做“焖苍蝇”,说吃过这糯米饭,便没有苍蝇。
八、端 午
与全国各地一样,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节餐在中午,要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吃田螺、黄鳝。门口插艾叶与菖蒲,屋内墙角撒石灰,水缸置雄黄石,小孩戴“臭丸(樟脑丸)袋”,都是祛邪保健之意。午饭后,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龙舟分红、黄、蓝、白、黑五,边竞赛,边唱《龙船歌》。
建阳喜贴“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妖”的对联,以示过节。在农村,端午饭后,妇女上山采摘百草,传说这一天是药王晒药的日子,任何青草都能做药。采回后晒干藏好,叫做“节茶”,可作防治感冒草药煎饮。
在浦城富岭大路边的一些村庄,不过端五,而是过端四。
新中国成立前,光泽从农历五月初一始,城区八坊龙船(11只)就开始下河。分紫红、大红、粉白、蓝、黄、绿、黑和浅红等八为标志。初二驻各坊水域训练,初三在福民坊水面进行龙舟赛,初四集中镇岭坊再比,初五下午云集惠济坊西桥下举行大规模决赛。官府在终点备几只活鸭,让优胜者派水手下河捉拿,观众呐喊助威,优胜龙舟得红布一块扎于舟前龙头上,得活鸭若干只。
九、乞 巧
七月初七为“乞巧”日。过去,这一天夜静时分,成年妇女带领青年姑娘,在月下膜拜织女,穿针引线,乞求织女赐予灵巧。崇安一带,七夕洗灯脚,叫做“灯生器”,以米面作丸食之。
叶子的离开十、中 元
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俗谓“七月半”,又称“鬼节”。民间传说,目莲救母,为使母亲超
生普渡,便在这一天宴请各方僧人,以后叫众僧为他母亲超渡灵魂。该节便成为普渡无家可归游魂的活动。此俗闽北大部分地方已破除。
旧时,建阳一带七月十五夜,有在路上拖磨盘或拖紫苏的风俗,称可祛辟瘟邪。
政和等县从七月初一起供祖先牌或画像于厅堂,燃香烛、奉酒菜,十五重归神龛。还在其间选一日祭祖先,荤素八至十碗,不能少茄子和空心菜。还制作金银锭,开列冥票,写上祖先姓名,堆集焚化,另烧一点则给“路头鬼使”。此日各地都有烧纸钱祭先人的习俗。
灶糖
十一、开道日
八月初一,在浦城、政和、松溪一带农村为“开道日”,全村男女老少,都到村外参加铲除杂草、疏沟修路的义务劳动。村中本年生男孩的人家,置备“修路饭”款待参加修路的亲友。建阳一带农村,则在早稻开镰之前,选一日子“开路”,村里男人到村外义务修理通向田间的所有道路,准备开镰收割稻谷。
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置酒菜举家团聚欢宴,称团圆节。饭后,对月供奉时令鲜果,中置大月饼,拜月赏月。更有将碎砖瓦搭成宝塔,用茅草引火燃烧,称“烧宝塔”的习俗。建瓯则在拜月时,于檐下挂红灯,相传是五代时练氏夫人为救城内百姓免遭屠戮之祸而令民为此,后相沿成习。
八月十五 在武夷山市,向亲友分送购买的月饼,夜晚全家团聚于楼台或院圃赏月,啖吃月饼,品饮香茗。青年妇女却遁入他人菜园偷挖芋子煨食,祈求早生贵子,园主明知都不干涉。新中国成立后,此俗逐渐消失。
南平樟湖、太平和巨口等乡村有“偷瓜”习俗。是夜,男性青年可任意采摘别人种的南瓜,将其置于新婚未育的夫妇床上,寓意早生贵子,受瓜人家则以月饼回赠,以表谢意。光泽还有潜入别人菜园偷摸瓜菜的“摸青”俗,摸到冬瓜、南瓜、丝瓜、茄子就高兴,摸着无子或单丛菜即觉失意,该习俗现已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