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_“读书做人”例文3篇
作文辅导
0517 17:28
大家读书::
读书养气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读书可以养气。
苏东坡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无尽的精神食粮,来填饱我们饥饿的大脑。同时,也要像吃饭那样,各种营养都要摄取。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的确,就是要“但当涉猎”,阅读各类书籍,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惟有如此,方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才能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强调的文者之气。
但是,读书不是瞎读,死读,更不是不分好恶随便读,对于读书不仅要“博学之”,还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豪气、灵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也可能养。所以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同读《红楼梦》,有人可以读出宝黛爱情一波三折,有人可以读出封建社会专制制度大厦将倾,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则另辟蹊径,向清史里觅踪迹,从生活本真揭秘《红楼》。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正是此话!
读什么样的书养什么样的气,外在表现就是养什么样的气写什么样的文章。文章就是一个人气的流露,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便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正是说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气渗透于文章形成的浩瀚、隽永、曲折、博大的风格。再如,朱自清的清新、郭沫若的厚重、鲁迅的辛辣、钱钟书的幽默,不同的学习经历、生活氛围,不同的读书品味、视角侧重,造就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也形成了文学长廊里的丰富多彩,各非凡。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说“气盛宜言”,这都是强调气的作用。读书少的人,气小力薄,正如“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很容易就“做了书的奴隶”,渐渐地书便把人带进了死胡同;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也就足以“九万里风鹏正举,吹取蓬莱三山去”!
〔教师点评〕从读书出发,站在读书写作对人的影响来看,极具有哲学意义。其旁征博引,层层分析,有理有据,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且此文,由于写作底蕴深厚,极其耐人寻味,读来犹一杯香茗,品之愈觉不凡。
书行天下
黄沙。古道。瘦马。长箧。
就这样,读书人负起古之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谆谆教诲,跋涉在自己人生的漫漫长途……
明代杨时夜读遇疑,终不解惑。不待天明,便顶风冒雪去访二程,午时到得程府。不巧程颢正在午睡,他便站立门口候醒,待到程颢醒来,杨时的脚面上已落满白雪。古人读书,不惟求识,重在立身,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信奉书籍若神明,马背上的犹太人可以放弃所有财富,除了书籍。流浪的民族在战争的阴影下四散逃逸,流离失所,没有家园的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给自己的灵魂镌刻上回家的路标。
书籍如同文明的种子,无论流落何方,飘泊何乡,只要遇到懂他的人,给予浇灌,便会扎根生芽。唐僧玄奘,西访印度,此去经年,求得佛教真经,佛教文化在中原开始发扬光大;传教士利玛窦远道而来,传播基督教义,也把西方文明的火种带进华夏;1920年,第一篇《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印刷成册,从此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梦想开始在中国燃烧……
有人说东方文化,说到底就是黄土文化,是啊,我们的族人正是把黄土当作书页,用血骨去培植,用一辈又一辈的守望当泉水去灌溉的啊。“耕读传家”就是华夏民族繁衍希望血脉的精要所在。清代王夫之隐
于乡间,每每耕作之余,他就从牛角上取书阅读,是以得了个“牛角挂书”的美誉;浙江隆岗诸葛村的大公祠上悬着“耕读传家”的家训;作家陈忠实则用自己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战争阴霾中的白鹿原“耕读传家”中的民族生存的一线希望。
我们的民族正是一手锄铧,一手“论语”,体味百态人生,传颂华夏文明的,由古至今,传至四方,根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当中。
网络时代,刺激感官的各种事物层出不穷,书籍成为各种文字符号,深入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人崇尚快餐文化,读书仅仅为搏一笑;有人崇尚生活享受,读书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书籍可读的日子,人们的情绪浮躁不安。人们不知道福楼拜、左拉,不懂李白、杜甫,偶尔附庸风雅,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的屈原死得壮烈!”唉!网络普及,可怜焦纸,这字里行间有多少读书人的叹息啊!
书行天下者,自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有一点,读书人是否以书中那描绘的独特的姿势站立着……
〔教师自评〕此文站在宏观角度,从“读书”与“做人”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影响入手,时间、空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对现有的快餐文化甚至不读书的人提出了批评。应该说是更注重的是一种神韵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与繁衍。
“读书与做人”,在新课改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可以不断学习,不断产生新看法的话题。各位老师,姑且试之。
致方仲永的一封信
仲永兄:
最近一段时间好吗?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在勤学苦读?其实,我挺崇拜年少时的你,能够“指物作诗立就”,但是你是否知道你的才华天资怎么会被埋没呢?这就是读书的缘故吧?我想书是有生命的,只要你的生命与它融为一体,用生命去感知生命,体味做人的道理,这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不知你读书有什么感受和经历,我想先和你交流一下我的读书感受。
当我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时,心中充满了愉快和迷惘,是书告诉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于是我用心去体味那书背后的内涵,读朱自清的隽永,钱钟书的淡泊,泰戈尔的悠远,鲁迅的辛辣,黑格尔有睿智和马克·吐温的幽默。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盏盏香茗,让我一一品尝其中的人生哲理。其实我觉得书中的道理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是会有的。仲永兄,你觉得呢?
书就像一位博古通今无所不知的老人,将我们带入野蛮的原始洪荒,带过神秘的楼兰古城,带过硝烟弥漫的中亚战场。我听得到十字军东征的号角、征妇的哀怨,听得到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听得到滑铁卢的辎重碾过盛雄一时的法兰西第三帝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时间流逝,积淀下来的便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人类的淤痕。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知仲永兄你能否从书中去感受历史沧桑的巨变,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去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试想一下,曾被称为三害之首的周处都能够领悟“朝闻外死可矣”的道理,痛改前非,读书做人;还有那东吴阿蒙都能但当涉猎,令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你这样具有天赋的人,我相信虽然你年龄大了,但如果你肯用功苦读,你肯定能再振雄风。
仲永兄,不知你现在想读书,我把自己的座右铭送给你,与你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乾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渴望与你共同读书的人
某年某月某日
〔教师点评〕本篇作文最大的优点在于依托于古人,运用一、二人称,在亲切友好的对话氛围里感受读书与做人的道理。并且,从读书、阅史、励志三方面有理有据进行论证。让读者无论从主观情感上,还是从客观说理上都会感受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