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年纪也不小了,可是精力充沛,兴致勃勃,什么演讲都要听,什么课程都去学。年前,她参加了工联会的电脑班。第一次上课,老师一来,她就举手问道:“请问,你遵鲜打棉?”从台湾来了香港几十年,她粤语还是没有学好。老师是广东人,对着这位积极好学的老学生,不明白她在问什么,不免瞠目结舌, 不知如何回答。扰攘了半天,才弄清楚她在问“尊姓大名”,“叫阿Sir啰!”他翻了翻白眼,没好气地说。
记得初来香港进培正中学时,我也曾经不太习惯,为什么同学对男老师称“阿Sir”,对女老师称“密丝”,在台湾,不论男女教师,我们不是得规规矩矩称什么“张老师”“李老师”的吗?原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和规矩,要快快融入社,除了学会当地的语言,对人际交往的称呼好好掌握,也是必经之途。
称谓和称呼,其实是不同的两回事。根据词典解释,称谓,是“对人或物所加的名称”;称呼,则是“对人口头上的称谓”。譬如说,对方的身份是教授,你跟他开始交往时,当然会尊
称一声“某某教授”,但是根据国籍、年龄或性格的不同, 他可能就会提出让你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称呼。记得与好友布迈恪(Michael Bullock)第一次见面时,他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名教授,我是前往当地旁听他上课的年轻访客,大家年龄地位差一大截,自然会恭恭敬敬的叫声布教授,谁知留着一把大胡子、眼神俏皮的他,馬上更正说,“叫我Michael”,看到我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立即加上一句,“这有什么?我的学生还叫我Mike呢!”
董桥 跟林文月和白先勇最初交往时,他们就分别提出大家互称姓名的要求。这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台湾念中小学时已经养成的习惯吧!因为彼此称名道姓,就会产生一种似同窗故旧的情谊,对方与己身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生疏客套的感觉逐渐消失,亲切融洽的感觉油然而生。称呼,本来就是“用适合对方与己身关系的名称来叫人”的意思,很高兴当初这么互称对方,假如一开始就尊称了“林先生”和“白教授”,恐怕至今还改不了口,会不会就此永远停驻在高山仰止的远距上?原来,人与人相处,称呼就是一把衡量彼此之间交谊的尺,起首扯长了,往后缩不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