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
夜书所见 篇一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⑴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
    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
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
    平湖市东湖小学 沈心蕾
    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
    我对《夜书所见》异见
    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不应理解为“挖、捉”,“挑”在本诗应为“挑拨、挑逗”解。
    理由一:诗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而是穿越时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灯
明”,它不受房屋、篱笆等事物隔挡,这“一灯明”可以在篱笆下、屋子边及房屋里。“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儿童更应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儿童挑促织”是由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难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难忘,所以把“挑”理解为“挑拨、挑逗”更符合实际,使古诗更生动,更有价值。
    理由三:儿童捉蟋蟀是因为爱看斗蟋蟀。按大多儿童性情而论不会坚持“捉蟋蟀”到“夜深”,而会“斗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
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 是指诗人在做什么 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 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靠自学理解。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叶绍翁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 梧叶 篙落 知道
    送寒声 动客情 挑促织 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
    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
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
    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