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文/何晓英
朱家济
朱家济先生,字豫卿,又字余清、虞卿、予卿,浙江萧山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2年12月20日)生于湖北襄阳,1969年12月30日因心脏病卒于浙江杭州,是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保护专家、书画鉴定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朱家济先生出身于“相国之家”,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之后裔。父亲朱文钧(号翼盦)是近现代著名的古代家具、古籍、碑
帖、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翼盦先生即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著名史学家谢国桢评说:
萧山朱翼盦世丈,以簪缨世家早登仕。乃毅然高蹈屏却尘俗,筑室春明,退隐田园,殚心经史,以著述自遣。尤精于鉴别,收藏碑版书画多罕见珍秘之本。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作为家中长子的朱家济自幼随侍父亲身边读书、习字、看画,对各类古物也是耳濡目染,在父亲的谆
谆教诲下,遍读经史子集。神游于法书名画之中,与历代名家直面相见,逐渐丰富了知识,积累了深厚的功底。他的四弟朱家溍回忆道:
朱家济从20岁左右的暑期开始,侍候父亲摘挂轴幅、收取卷册、陈撤器物、晒晾图书、擦刷花梨紫檀木器等等事务。耳濡目染,他对于各种古物的欣赏上了瘾。从欣赏到深入研究,他随时向父亲提问,以及翻阅参考书,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大学毕业,进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工作时,已经具备鉴
别真伪的能力。同时故宫大量宝藏的提取和收贮,他都是参加者。每星期开一次专门委员会,也由他集中一部分书画,供专门委员鉴定。布置陈列的工作也有他在内,这就更使他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董桥先生14岁开笔为文,16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28年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北大毕业后,他先在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同年11月南下赴浙到杭州自治学校任国文教员。1929年,当时文物界的著名人士马衡、徐森玉等人都很赏识他的
朱家济,字豫卿,又字余清、虞卿,予卿,浙江萧山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2年12月20日)出生于湖北襄阳,1969年12月30日因心脏病卒于浙江杭州。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曾在天津南开中学、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等单位工作。20世纪杰出的书法家,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及保护专家、书画鉴定家。
大雅久不作
寻觅朱家济先生
图 
朱家济  跋宋钱德范等飞来峰题石拓本  35cm×10cm  1957年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1月号  总第155期
18
才华,膺服他的眼力。后他受马衡等人之邀入故宫博物院担任编辑审查一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当预科讲师。自此,朱家济真正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员,正式踏上了与文物结缘的道路,终其一生,虽因生计而时有断续,但始终与文物工作不离不弃。
1932年,朱家济南下于南京关务署任科员。1935年,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任古物馆科员,参加南京分院保存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1937年,他作为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南路的押运者之一,历经千难万险安全保护文物进入川贵。1939年,在重庆入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任专员。1944年左右,入粮食部工作。1947年,从粮食部调入经济部任秘书。1948年,又进入上海中纺公司任稽核。
朱家济在《北宋拓石鼓文》影印本中所题,算得上是古物南迁过程的一个缩影:
石鼓自北平迁上海,上海迁南京,南京迁宝鸡,宝鸡迁成都,成都迁峨眉,峨眉迁重庆,重庆迁南京,转徙几万里。闻石在箱中鹿鹿有声,盖糊纸、絮被、枲缏并已化
尽。历时亦十余年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平津受威胁。故宫博物院决定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上海。先生将文献档案留在南京行政院大礼堂。古物、图书迁往上海,存入法租界天主堂街仁济医院旧址五楼的仓库里。“七·七”事变后,南京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将文物分南路、中路、北路再次迁往大后方。
1937年8月14日,朱家济与庄尚严、曾湛瑶、那志良、李光第、郑世文等一行,将文物由南京水路运至汉口,再用火车运到长沙,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因日军对湖北、湖南空袭,12月,文物转移到贵阳。在贵阳市灵光设立了故宫博物院办事处。徐森玉、庄尚严、傅振伦、朱家济坐镇看守。
迁走不到一个月,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敌机炸平,文物因及早转移,而免受损失。1938年1月,文物经广西桂林、柳州转运到贵阳。1938年10月,日本飞机屡犯贵阳,国民政府行政院令故宫博物院将存放贵阳的古物,寻洞窟存放,以策安全之虑。
朱家济与傅振伦、曾济时一同四处寻山洞。贵阳周围山洞多潮湿,不宜古物保存,直到1939年
1月,才由贵州省政府介绍去安顺华严洞储存,并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1944年12月5日开始运至巴县飞仙岩,共运送文物80箱。朱家济作为押运故宫文物南迁西渡入川的“南路”负责人之一,虽历尽磨难,所护国宝终无一损失,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初夏,上海解放,朱家济到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文书科长,1953年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到杭州担任专任委员,直至离世。1953年,朱家济受聘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组组长,负责地面文物的保护维修,走遍全省各地调查文物,对浙江地面文物调查研究和古代书画鉴定都有重要贡献。根据朱家济笔记,早在1936年南京第二届美展前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这相当于现在的专家、顾问,在故宫有需要的时候去鉴定书画、甄选文物。1949年以后,先生虽已调南方工作,但仍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数次应邀赴北
京鉴定书画文物。这在浙江,前无古人,后待来者,迄今朱先生仍是唯一。
当年文管会的最早成员主要有邵裴子、郦承铨、陈训慈、沙孟海等,他们一个个都是学问与修养了不起的学者。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王士伦、牟永抗、朱伯谦、周中夏、汪济英等,他们喜爱传统文化,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朱家济的到来,无疑为新成立的浙江省文管会又添了一位专家级的人物。
受命省文管会研究组组长的朱家济,上任伊始即着手展开全省地面文物的勘查、保护、维修工作。黄涌泉说:“浙江省建筑纪念物的调查保护工作,1954年才正式开始”,这与朱家济的到达,在时间上契合。根据朱家济的笔记,他调查所达的地方有杭州、绍兴、余杭、金华、临海、兰溪、衢州、江山、龙游、宁波、青田、嘉兴、嘉善、海宁、黄岩等,可谓足迹遍及整个浙江省。为建立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朱家济其实已近中年,高血压等疾病亦一直困扰着他,路上的车船劳累自不必说,文物勘查工作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有些摩崖石刻、文物古迹大都在深山僻壤。如此大规模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对他来说实为不易。但他并不以为苦,依然积极认真地投入其中。他勘察、提出方案、进行修复的古建筑中,后来许多都被各级政府公布为文保单位,有些如杭州的灵隐寺、六和塔、白塔、岳王庙、于谦墓祠、飞来峰、宁波的保国寺、金华的天宁寺等,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管会工作期间,朱先生不但要从事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还承担着培养年轻人的重任,1950年代初成立的浙江文管会开始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年轻人来后,朱家济先生亲自为青年同志讲授《春秋左传》。
对后辈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汪济英回忆:
1955年春,予随先生公出湖州,访飞英塔,寻松雪故居,谒墨妙亭遗迹,皆详为介绍,如对故人。又知予惯用狼颖,不擅羊毫,特诣王一品斋,为购长锋羊毫一管,并谓予曰:“人言长锋羊毫不堪作字,非尽然也。锋长则毫软,软而求刚,虽非易事,若一旦得之,则刚柔并济,笔格樛曲,所谓随心所欲者,实无过于此也。君姑一试,久之乃知吾言之不诳。”越明年,再去湖州,先生邀予至同心楼共进羊馔。予屏其腥膻,婉谢之,果无异味,乃大啖。先生笑谓予曰:“学书譬犹烹饪,专注一味,不求变化,虽
图 
朱家济  苏轼诗一首  44.8cm×25.4cm  1960年代  金鉴才收藏. All Rights Reserved.
食前方丈,仍无下箸处。若取众家之长,互为补益,设不兼工众体,亦能自成面目,‘奴书’之诮庶几避之矣!”在朋友、同事、晚辈的眼中,朱家济行事极具古风,孝为悌、友为爱、严为宽,为人率直,至情至性。
曾听一些当年与他相熟的人说:朱家济先生体型偏胖,但性子很直而急,对鉴定文物,话不会隐藏、拐弯地说。在他捐献的一本《静志居诗话》封面上的题跋可见其性格:1956年12月买于绍兴市肆,曾因还价而打架,其实不过一块二毛钱耳,打架何为乎?余清。
朱家济是个至爱的旧式文人。从馆藏整理的百十封给母亲的信中看出,他详细汇报了在浙江工作的十余年间,自己的工作情况、饮食起居以及介绍风土人情等。即便在物资严重匮乏的1960年代,依然与母亲畅谈美食与养生。
朱家济不仅懂得生活,更是个有情趣的人。一支铁笛、数管洞箫,常令举坐动容。据朱先生弟弟朱家濂回忆:在兄长朱家济的带领下,兄妹几个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唱昆
腔。博物馆退休的同事徐润芝也曾回忆 :
朱先生爱好京剧,擅韵律,倚声吹箫度
曲。1963年在周中夏同志简朴的婚礼会上,
朱先生偕夫人欣然出席,取出洞箫,当场吹
奏,真有穿云裂石之妙!
好友赵元方曾经回忆北京什刹海萧寺的
昆曲清唱:
月如银,空池相照,虞卿(拉粗首)
引吭长啸,声彻碧霄。古寺寒林,亦生回
响。少年意气,颇谓无俦。
徐润芝发至肺腑地感叹:
朱先生对文博事业,忠心耿耿,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他是真正有特殊贡献的文
博专家。对于他的因公殉职,临亡前一天还
在鉴定抢救文物工作,感到莫大的悲哀!他
未享高寿,可谓文博事业的极大损失!真可
谓:“文物何唁?哲人其萎!”
这就是同事眼里的朱家济,“学识渊
博,诲人不倦,秉性耿直,光明磊落,是高
级知识分子中的典范”。
1963年,朱家济应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
院长等的邀请,受聘为创办之初的书法专业
兼职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由此成为
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
位书法技法教师。他对书道之“运腕”,尤
其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影响甚深。
朱家济的书法很少有当作“作品”的,
多数都是随意而成。浙江省博物馆藏朱家济捐
献品中有朱家济书法与郦承铨绘画合作而成的
一件扇面,作于1950年,当时他们俩还不在
浙江省文管会共事。其实,朱家济与郦承铨早
就熟识。董桥在《泪竹情事》中写道:
许久没有读旧朋友庄因的文章,前几天
在台湾报上读他写的《余韵》说,他在他四弟
庄灵淡水树梅坑枫丹白露山庄的幻住居里检视
父亲庄严先生遗物,发现一把纸扇是朱家济和
郦衡叔写的书画。他说他父亲从来喜欢逛旧书
摊古玩铺,有一天偶然寻到一小块湘妃竹片旧
臂搁,欣喜莫名。朱先生和郦先生都看中那件
图 朱家济  跋石门颂拓本之二  41.4cm×25.5cm  1960年代  朱家济家属捐赠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图 跋石门颂拓本之一  41.4cm×25.5cm  1960年代  朱家济家属捐赠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 All Rights Reserved.
19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1月号  总第155期
20
臂搁,都想逼庄严先生割爱,朱先生于是在这把扇子上写下这样一段韵语:
短才一把余,宽不容三指。不可打手心,不可当镇纸。强呼作臂搁,看来了不似。风涛万里外,何为竟买此。吁嗟有人不开眼,欲抢欲夺事端起。前有朱余清,后有郦衡叔。恳之哀,商之孰。重金甘言几往复,赤筋生脸光生目。主人怀以走,客人起相逐。三绕朝天宫下屋,所争半片湘妃竹!书奉墨林兄博笑。余清。
朱家济是朱家溍的大哥,自号余清;郦衡叔是江宁文士画家郦承铨。庄因别号墨林,胜利后1948年住南京城西朝天宫畔冶山上故宫博物院宿舍,只有两间小单间,屋顶是铁皮。郦衡叔看了扇子立刻在另一面上画了疏竹写了几行字:“墨林道兄索愚画竹,愚与此君似生疏已久,焉能为之传神乎?写此忽忆前日墨林案头湘竹臂搁,几有豪夺,敢告墨林慎藏之,恐得此竹后或失彼竹矣!呵呵。戊子夏,承铨。”戊子是1948鼠年,
今年2008又逢戊子鼠年,相隔六十寒暑了。庄因说那把扇子的扇骨上还留着卖扇骨的人毛笔写的几个字,“二十年夏北平苏炳记,法币八角”。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3位老前辈争夺湘竹的雅事还可以往上再推十七八年。
朱家济擅真、行、草三体,作品俊丽清健、笔跃气振,自成风格。其书法及 “运腕”的书道,也是他受父亲教诲的结果。朱家溍回忆说:
开始临帖,是写颜真卿《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数年之后改写汉隶,临《张迁碑》;楷书临《
张黑女》。到20岁时,父亲就教他看家藏唐宋元明名家墨迹……
在他开始临《张迁碑》时起,父亲命他不要坐在椅子上,不要伏在桌子上,要站起来悬肘写大字。用整张元书纸横5个字、竖5个字。这样写成习惯以后,不论大小都可以圆转如意地运腕。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逐渐形成自己对书法“运腕”二字的独特见解,
并实际运用到教学之中。
最后居杭州的十余年中,每星期写信告母亲,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用普通信纸,而是用元书纸(又名京高纸)一裁为二,成为纵一尺、横二尺余的卷,每封信约两三张或三四张,母亲每次接信也必有回信。如果书法略有变化,也必给予褒或贬……十余年的信,是他书法最成熟的阶段,也是朱家济遗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一部份,此外还有临《启法寺碑》一通。
不过,对朱家济而言,不仅仅是书法,连学问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是认识世界的媒介而已。虽然朱家济留下的墨迹很少,但极受人珍视。2002年7月1日,国家
文化部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朱家济便赫然列于其中,由此可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深。
金鉴才和李文采是浙江美术学院第一届书法本科班学生,都曾受业于朱家济。
金鉴才回忆说:
朱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是沈尹默北京大学时的学生。我曾经听张宗祥先生说,朱先生是当时很少几个可以与马一浮先生‘谈谈’的人之一。又有一次我向朱先生请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随口就能背出原文,而且讲得出在《资治通鉴》第几卷,我事后经过核对,几乎一字不差。
初学书法者往往是从练习大字开始,也就是说小字要写得好必须具有一定的功力。笔者曾见到朱家济以极小的字体给学生李文采的作品批语,即使放大,依然笔笔精到,可见其书法之底蕴。
徐润芝是朱家济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时的年轻同事,曾回忆说:
朱先生虽对文物调查及书画鉴定倾注无限精力,从来不写文章,但却热心指导后辈
图 
朱家济  临唐薛稷信行禅师碑  13.4cm×44.5cm  1960年代  朱家济家属捐赠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图 
朱家济  与母亲信  24.2cm×133.7cm  1960年代  朱家济家属捐赠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21
研究及发表文章。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吧。
李文采珍藏着朱先生为了让大家认识用笔、运腕在书法中的重要意义而写的一页真书:
李文采学书,必自用笔入手;未有不能运腕而能运笔者也。
在浙江美术学院关于成立书法篆刻专业的座谈会上,陆维钊先生极力推崇朱家济:
杭州书法好的,如省文管会的朱家济,境界高,鉴别能力
在浙江很少能比,家中藏书多。朱家济父亲也是搞书法的,其
弟在故宫博物院,可教书法、鉴定和欣赏碑帖。
不过,据李文采等人回忆,朱家济在浙江美术学院上课时不怎么讲话,这曾令我非常吃惊。
后来据了解,朱家济上书法课,其实不是不讲话,而是不怎么讲话。据说上课伊始,他自己先拿起毛笔进行临摹,让学生看仔细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金鉴才就学时,曾请朱先生谈谈所学碑帖的精妙之处,朱家济答曰:“好就好在没法说。”今年9月,金鉴才曾对笔者忆及此事,说:“当时不明白朱先生为何这样说,现在是明白了,朱先生表达的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朱家济先生在美院执教书法课程,常让学生在摩崖石刻中感悟古贤字迹,他的学生李文采后来到浙江省博物馆工作,曾提供了一份朱先生给他临摹的宋人题名作业的一段跋语,由此可见一斑:
宋人题名,书于摩崖者,得其墨拓亦足珍惜,何况精湛如此,摹诸原迹者耶!幸常留意其笔法,勿以为已经钩摹便无余事。余清。
朱家溍也说:“他教学生写字强调多看古帖,要得其意度,不拘泥于形似。”
朱家济上古代文献课也不怎么讲话。据说他先确定一篇古文,挑一位普通话讲得好一些的学生念给大家听,念完让大家自己记,待下次课时先背诵,然后再挑一篇读和记。
朱家溍曾提及他大哥从小是这样读书的:
父亲翼庵先生当然是最主要又是最长期的老师……父亲查问功课的方法是提出一句,便必须往下背诵;背诵一个章
节停止之后还要讲解。如果有些地方不懂,或所背的一段还
图 
朱家济  跋郑文公下碑拓本之二  33.5cm×19.5cm  1962年  朱家济家属捐赠
现藏浙江省博物
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