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俄罗斯村屯侧记
作者:赵晓澄
来源:《北极光》2010年第01
        今年入秋,我随调研小组一行三人,对中俄边界黑龙江沿江村屯的呼玛县欧浦乡所辖的怀柔村、李花站村,塔河的开库康乡、漠河县的北极村、北红村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访。这些村屯的旅游开发潜能无限,尤其可以领略俄罗斯艺术风格的风情风貌。以远东地区的森林为题材的油画家希施金、列维坦的画作自不用说,选择木刻版画的形式来予以承载的著名版画家威列斯基、维特尔宫斯基用感性来寻觅传统文化根源与精髓,并运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将其化作了一幅幅充满灵动之感的版画作品更是影响了一辈人。
        中国人对俄罗斯艺术,往往有着深刻而模糊的印象。所谓深刻,因为从沙俄时代后期的巡回展览画派以来,其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经过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的强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式,对新中国初期数十年的艺术风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包括我在内的那代人的审美标准与集体记忆;所谓模糊,因为这种影响已经强烈到足以掩盖之前与之后时期的艺术现象,促成了一种割裂的片段式认识。
        沿着黑龙江沿江村屯历史的辙痕回眸望去,望见的是自雅克萨之战以来边陲国土的抗争和中外移民的交叉迁徙。当那些光荣与伤痛,经过多次腾升和陨落的跌宕起伏之后,沿江的黑土地已经化迭为如今各具特的村屯、乡镇。时光荏苒中,仍然可见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这段特殊的历史进程给黑龙江沿江留下的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印痕。边境地区由众多外籍移民和闯关东大潮相融重组的村屯改变并形成黑龙江沿江的地域性格和人文风貌。
        史料记载:1798年,俄国人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权力,大批的俄国人以修铁路的名义进入东北,他们携妻带子,盖房围墙准备长期在此落脚生活。1900年,更有5000名俄国武装军人以护路为名,进驻中东铁路沿线,形成国中之国的态势。19032月,中东铁路通车前夕,俄国政府在彼得堡举行向东北移民的会议,决定把移民对象锁定在工商业界人士和护路的下级军官及其家属。1903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从此成千上万的俄国人随着铁路的开通涌进了东北。到1916年底,在东北的俄罗斯人已达到20余万人。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苏维埃政权的严厉打击下,一批惶惶不安的俄国贵族越境逃到中国东北。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大中城市过上了流亡生涯。这些俄国难民虽然不属于俄国移民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加入,客观上也使得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分布更加密集、广泛。作为与苏俄一江之隔的黑龙江沿江村屯更是如此。
        呼玛县档案馆提供的一份四十年前、1969112中苏混血儿基本情况统计表统计资料中显示:当时呼玛县辖的三卡、荣边、金山、欧浦、依西肯、开库康、兴安、漠河,共有中苏混血儿人数为1511人。同时,呼玛县户籍管理机关提供的相关资料中,这些人员不少都持有外籍户口簿
        现在大兴安岭地区界江沿江村屯、乡镇华俄后裔总人数渐次递增,仅开库康乡下辖的四个村、六个屯。全乡二千来人口,开库康一千多人,有俄罗斯新血统的华俄后裔占百分之六十。
        而在呼玛县欧浦乡俄罗斯血统华俄后裔现对集中的怀柔村、李花站村华俄后裔的人口比例更大些;怀柔村,现有56户,156人。1980年怀柔大队划出一部分社员,建立李花站生产大队。李花站村是当时来自河北的李姓人家在此设立为黑龙江沿江来往小火轮(当时轮船烧桦子为蒸汽动力)提供了桦子得名。后来河北李姓住户娶俄罗斯女子为妻,在李花站村生存下来_直延续至今。该村华俄后裔占村里总人数超过百分之六十。
        村民住户用电采用小型菜油发电机限时供电。通讯为2006年新建移动(同时通话受限制),电视能在发电期间收看新闻联播。村民住户以黑龙江沿江两岸中俄传统木结构为主,
无自来水,饮用水以自家水井为主。本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村内的耕地土质为冲积草甸土和沙土,土壤肥力低,粮食产量不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种植业以大豆、小麦、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羊、牛为主。虽然北红村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以及不通国电等诸多因素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缓慢,众生活水平低下。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民族兴边富民政策的强力推进,以及北极乡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看到北极村近年来的变化,村里居住的俄罗斯族人有种被遗忘的失落感,由此产生了强烈要求恢复本民族(俄罗斯族)族性村屯的愿望,积极争取,发展旅游乡域经济和俄罗斯民族风情旅游经济。
        根据北极乡人民政府、北红村村委员会的申请,依据《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重新确定民族村问题的通知》(黑族政字[1986]65)规定,本着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民意,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原则,经2008816日漠河县局长常务办公会研究决定批准北极乡北红村为俄罗斯族村。
        在此之前呼玛县欧浦乡的怀柔俄罗斯村和李花站俄罗斯村被所辖县政府批准为俄罗斯村。同年,塔河县开库康村也批准为俄罗斯村并报省民委备案。
        我们在塔河县开库康乡走访时还看到一份有村民张立发(现年63岁,原水利站站长,母亲是俄罗斯族),保存着他母亲身份的证明:1965年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入籍证书》,持有人中文名为依淑清,女。苏联名字:阿克西亚诺娃·安达尼娜·吉乌鲁也乌娜,原国籍:苏联,出生地:苏联,民族:乌克兰族,出生年月:1916928日。
        在对漠河县北红村的走访中见到至今健在的北红村的华俄后裔刘文英老人(1931年生),她的不少亲戚在对岸俄罗斯,现在仍有联系和来往,1986年办理了前往前苏联的护照去对岸探亲。
        这些华俄后裔集中的村屯中许多村民依然延续和保持着俄罗斯传统节日巴斯克节习俗:俄罗斯族节日均与东正教的节日有关,一年中有十三大节日,其中一些节日充满浓厚的民族宗教彩,具有广泛的众性。其中,426月光下的村庄“耶稣复活节,即巴斯克节。也有资料说巴斯克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每年的4月末到5月初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开始。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
        我们用大量的照片来作为我们此行调研的补充。文字我们可以随意堆砌,一千个人可以
有一千种说法,惟有照片所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瞬间,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那一特定的时间定格,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感受那已经远去的历史脉搏。
        虽说当年俄罗斯、日本、朝鲜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从本质上讲是政治移民,完全是为了侵略扩张目的服务的,如同《闯关东》所抒写的篇章在这些外来夷族的胡乱涂鸦下,被画上了一个用鲜血染红的句号。
        今天,闯关东的浪潮已成为历史。当我们在今天的背景下重新解读这段历史时,我们除了感叹于它的波澜壮阔,动情于它的生死悲壮外,还应该看到,这几千万人口的大迁徙给东北这块黑土地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当我步入那些沿江村屯时,映入眼帘的是颇具异域风情的乡间景物:黄昏、秋、暮霭苍茫;层云、木屋、树影婆娑。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看到对岸村屯一记记凝重的钟声从形制各异的教堂里袅袅传来,悠悠弥散于沉寂的田野,消失在无垠的太空。在静谧与圣洁的情景中,饱含着一种感动,那便是具有宗教意味的淡定和祈祷。数码相机的显示屏涵盖不了太多内容,却又以高度凝练的形式展示在画幅中。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温克尔曼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蓄势待发、融合着中俄文化特的黑龙江沿江村屯俄罗斯风情风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将增添大兴安岭旅游新景点,并与界江游、神州北极、鄂伦春族风情、冰雪、森林生态等极地之旅为世人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