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的成语故事
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的成语故事
    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的成语故事1
关于清廉的成语
    两袖清风,指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xíngróng)为官清廉。
    于少保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qīng  fēng  liǎng  xiù)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开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貲,萧然仅书籍耳〞。)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2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治腐败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
袖幽默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污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隋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那么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污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假设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
    成语释义:
    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来源追溯:
    明·都穆《都公谭纂》: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故事链接: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史称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那么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4
    于谦,字廷益,钱唐人。宣德元年,授〔1〕监察御史,长躯玉立〔2〕,声如洪钟,每奏
对,上为倾听。。然谦才大机〔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顾〔4〕,人故以此忌之。九载秩〔5〕满,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载香帕、蘑菇,以供交际,谦行,一无所持,作诗云:“手帕蘑菇与线香,不资民用〔7〕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8〕话短长。〞其律己如此。〔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八·贤达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