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舞出的世事纷纷
初读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一个落后封闭、固执死板的老头何爹这个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他作为一个乡村剃发匠,固守师傅传他的技艺,不愿做染发生意,不愿使用现代电剪,甚至觉得婆娘剃头便是逾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那高超的技艺的确令人折服,他的重情重义也令人感动。
塑造出一个如此丰富的形象,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生动诙谐的语言,而在这其中,描写他令人叹服的技艺为最甚。在作者的笔下,何爹俨然成了一名大将,而他的武器便是他的“青龙偃月刀”——老式剃刀。一把平淡无奇的剃刀,他却舞出了三十六种刀法:他的“张飞打鼓”在顾客后颈弹出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这通感的使用,似乎让读者也感受到了顾客回味无穷的惬意;而他的“哪吒闹海”更是让人看得,“整个面部和身体招嗖嗖八面风……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腹六脏之浊气”,怎一个神清气爽!
玩味语言的同时,一个思考也始终在我脑海内萦绕不去——纵使何爹技艺精湛至此,他的生意却是每况愈下。或许归根结底,还是他固步自封,不愿迎合时代的新事物所致。董桥
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也是和何爹一样固守传统,写作时只有用羽毛笔才能文思泉涌。然而,打字机出现后,他为了付梓销售,也不得不把手稿打成印刷稿。正如董桥在《听那立体的乡
愁》中所说,“钢琴家荷洛维兹可以亲身到衣香鬓影的米兰歌剧院演奏,可是,纽约卡内基堂却同时放映他的演奏影片,运用现代立体效果数码录音技术捕捉当年肖邦的千缕乡愁。”乡愁可立体,那么小到剃头、写作,大到传统的保护,为何不能也立体起来呢?
人们总是感叹,时代发展的车轮轰隆隆地驶过,所过之处将传统碾压无踪,只剩现代的钢筋和水泥,却忽视了传统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对传统的固守。只有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发展,平衡好传统与新事物的关系,才能真正保护传统,美国诗人弗兰克·奥哈拉曾说:“我其实也喜欢看电影。”否则,只能像何爹一样,怀揣精湛技艺却无所事事,等待最后一个支持者三明爹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