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话合水文/ 张润东
合水的来历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故洪河也叫洪汝河。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信阳市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
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
汝河,古称“汝水”,发源于泌阳县五峰山,流经确山、遂平、汝南、平舆、正阳、新蔡县。洪汝河上游已有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4座大型水库、5
座中型水库,中下游有老王坡、蛟停湖
等滞洪区。
秦岭伏牛山余脉舞钢市境内的滚河
与淃河两大河流,从驻马店市的西平县
西部山区,向中部、东部平原流淌,诸
多河流在流淌过程中相互交汇、相互融
合,在西平县平原最终两河流汇成一条
河,名曰洪河或小洪河。淃河从舞钢市
和舞阳县交界处,由西北向东南一路走
来,串亲会友,汇聚多个溪流、河流,
到嫘祖故里董桥村之南成为红溪河(也
叫洪溪河或小洪河),与合水村西寨门
由西南向北的滚河,在合水村西北寨墙
根下“三条嘴”约会,向东南奔流而去,
这个汇合点叫“合水”,这就是合水镇
地名的来历。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讲,
传说合水北寨门西北角的关王庙大殿神
像下有口深井,与滚河和淃河的汇合点
相通,上香的人把一对白天鹅投进井里,
结果有人发现这对白天鹅在合水西北角
寨墙根下的“三条嘴”水面浮出,传说
里带着神奇彩,我们也在童年的故事
里长大。
源出舞钢市南部山地的滚河,属洪
汝河水系。《河南省河湖大典》记载:
“滚河发源于杨庄乡东南的龙王撞,向
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山脚下与灯台架
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
大栗树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
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
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
岗曲折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镇的
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合水改
称洪河,至新蔡县与汝河汇流。境内主
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
米左右,流
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安全行洪量约1000立方米/秒,平均坡降为1/200,中游滚河李村设有水文站,滚河大小支流10余条,形成南向单面受水关系。”
据《舞钢市志》记载:“淃河为境内北部主要河流,发源于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至枣林乡(现为枣林镇)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合水,汇入洪河。主河道长51公里,宽30~50米。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来平均流量为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其中四头垴到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0.75立方米/秒。”
“淃河原河道即八里河,在安寨乡栗园东与苇河合流,向东入西平县境。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在舞阳县卸甲店锅垛口处修坝,改甘江河北上入澧河。自此,卸甲店以东甘江河故道断源无水。1932年5月,舞阳县县长窦瑞生请准以工代赈疏浚梁八台西河道,从梁八台南大堰改淃河北上,至舞阳县朱耀环村南注入甘江河故道,时称新淃河。因距舞阳县城三华里,又叫三里河。”尔后,淃河之称仅限于四头垴至朱耀环村一段。淃河支流繁多,比较大的有苇河、东泥河、马河、总泥河、贾彬河、徐总沟、水泉沟等。
洪河从合水出发后,经杨庄、谭店、西平县城、五沟营出西平,入上蔡县,过西洪、东洪、塔桥、洙
湖进平舆县,穿后刘、庙湾、杨埠到新蔡县顿岗班台村,与汝河相汇后,继续向东南流淌,入淮河到长江。
从合水北寨门的小街村,往西北的嫘祖故里董桥村西南之间这段河流东岸
河坡芦苇荡,当地人都叫它 “老龙窝”。
传说天上的雨水归老龙王管,但玉
帝叫它在哪里行雨,它就在哪里行雨。
一次,玉帝下旨,叫老龙王到此地行雨,
要下三尺三寸。老龙王领旨,行云布雨。
下了两天两夜,足足下了二尺雨。田地
一片汪洋,庄稼淹死了,有的房屋倒塌
了,老百姓遭了灾。老龙王有点不忍心:
哎呀,还有一尺三寸没下呢,再下的话,
老百姓就没法活了。它尾巴一扫,把剩
下的一尺三寸雨下到别的地方去了。老
龙王触犯天条,玉帝治它的罪,把老龙
王罚到凡间受苦。老龙王被打下天庭,
落到了这块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叫它
“老龙窝”,得知老龙王是为他们遭罪的,
都来报答它。渴了,挑水给它喝;饿了,
捉鱼给它吃。当地的老百姓连续几天抬
着贡品来到合水镇的天爷庙,上高香跪
拜祈求玉帝收回圣旨,让老龙王回到天
上。此举因而感动玉帝,特派天兵天将
把淃河水引过来,老百姓都来帮忙,为
它开了一条河,百姓称它洪溪河或小洪
河。有了活水,老龙王一个翻身,带着
一道闪电就飞上天了。为了报答当地百
姓的爱戴,天旱了,只要百姓们到“老
龙窝”焚香求雨,老龙王总是有求必应,
保这里风调雨顺。
洪河素有“铜头、铁屁股、豆腐腰”
之称。“铁屁股”是指洪河下游水势浩
大,河道较宽,历朝历代受到重视,堤
防坚固。“豆腐腰”就是中游,河道窄,
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时常出现水患。“铜
头”是合水以上的山区河段,水势下泄
速度快,来势凶猛,在合水交汇后,就
会出现奇观:北边的洪溪河水大、南边
的滚河就倒灌,南边的滚河水大、北边
的洪溪河就倒灌。合水扼守两河交汇处,
很少发洪水,故称为“铜头”。
合水的过去
几年前,常听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
离退休老干部张国胜老人讲(土生土长
的合水人,老人于2016年12月17日去
世),解放前,合水是洪河上的第一座
大码头,是山货出山的第一座码头,也
是外面的货进山的最后一座码头。
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合
水可是个响当当的地方,别看只是个小
镇,名声一点儿也不比西平、遂平、舞
阳县城小。
合水上游是数百里山区,合水下游
是数百里平原,山区的货物由驴、马、
骡子、人驮出山,道路稍好的用“土牛”
运出山,聚集到合水后交易、装船,再
顺流而下,运往西平、上蔡、平舆、新
蔡等地,入淮河后可到全国各地;下游
的货物由船只运达合水后装卸、交易,
再运往山区。运出的是木材、木炭、竹子、
生漆、茅草、核桃、红枣、板栗、山楂、
桑葚、蚕茧、柿子、石榴、桃李、木耳、
大豆、芝麻、玉米、高粱、谷子、红薯、
豌豆等各类瓜果时蔬以及猪狗、牛羊兔、
鸡鸭鹅、药材等;运进的是食盐、茶叶、
绸缎、布匹、铁锅、瓷器、糖料、碱面、
斧子、镰刀、、日杂铁业百货等。
不管是经水路往下走,还是经旱路往上
走,货物在合水聚散,人在合水聚散。
合水成为水旱大码头,是古西平西部重
要而繁华的集镇。
合水码头繁荣兴旺,积聚了越来越
多的钱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商巨贾
来做生意。合水街和河道两岸形成了颇
具规模的街市,饭店、客栈、日杂百货
店、粮行、银行、外贸、铁匠铺、木工坊、
修配坊、刻章店、照相馆、女红坊、理
发店、布匹坊、纺织厂、染布坊、花圈店、
豆腐坊、五香调料作坊、酒厂、酱油醋坊、
“窗帘”油馍、馓子店、卤肉店、卷烟厂、
当铺、戏班、响器铜器班、烟花鞭炮厂、
邮政所、中西药店、金银首饰店、布匹
绸缎店、古董字画等店铺,招牌林立,
琳琅满目,磨剪子戗菜刀、钉锅钉盆、
文化▁Culture
前,在合水的西南和东北方向被滚河与淃河围圈的部分村庄,叫“二龙盘”,这一带是嫘祖种植胡桑的基地和养蚕的地方。从地形来看,董桥西南方向、西北方向的村庄都是一凸一凹,高低不平,沟沟溜溜,李寨后河和小草河以前都是种胡桑的老营地。
民国时期,合水镇西门外保留的几棵大桑树,三个大人都搂不住,桑葚能治百病,这棵树四周方圆50米都是扁担粗细的枝条,这个大桑树不但吸引方圆数百里的众前来观赏、摘桑葚吃,曾在合水镇住过的美国、英国人也多次慕名来观景。当地老百姓说,前来参观的男女老幼想吃桑葚时,从树身上爬不上去,必须拉着周围一人高的树枝,像登梯子一样往上爬,才能摘到美味的桑葚。
而这个村寨北大门,以洪河为界,以桥连接洪河北岸,南为合水古镇(现为西平县杨庄乡的行政村),洪河北岸大堤之上是杨庄乡的小街行政村,桥北这条南北路直通与此只有几里路的嫘祖故里——董桥。
小街,在合水的洪河北岸,与合水隔河相望,合水村一周是古老的寨墙,这里原来也没有村庄,只有兄弟俩在此支个铁匠炉子,锻打锄头、镰刀、铲子之类,生意好顾客多,往返合水的人也住脚歇息,
有人便做起了生意,茶摊、饭铺、干店(小旅店)应运而生。久而久之,形成集市,木工、编织、缝衣、染布等行业兴盛起来,这些行业对合水是补充,但集市比起合水小,故称“小店街”,也叫做小街。解放后,小街已经不是辅街,而是个管辖四个自然村近三千口人的行政大村。
合水北门过小街东北方向不足两公里有一行政村名叫“新铺”。据说,其来历也与合水有关,也是小街张姓家族的再延伸。
东汉建立之前,王莽专权,到处追杀刘秀,追到西平县师灵镇南。为摆脱王莽兵勇的追杀,刘秀躲藏到新铺村北一个村外的破庙里,刘秀一进庙门,几个大蜘蛛很快织网把门罩上,等到王莽兵赶到,见庙门口蜘蛛网完好无损,以为不会藏着人,便向别的地方追去了。从此,这个庙就被当地百姓称为藏王庙,后来这个村名又改成了现在的苍王庙村。
师灵镇位于西平县城西部,伏牛山系余脉,辖区大部分在师灵岗上,镇政府驻师灵村,在师灵岗东端,距县城23公里。1994年12月20日撤乡设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东与权寨镇、谭店乡交界,西与嫘祖镇、舞阳县接壤,南与杨庄乡相连,北与权寨镇、舞阳县相邻。
北魏至唐,西平故城在师灵;北魏襄城郡、北齐文城郡治所均在此。传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吴元济谋反,据守蔡州。李朔奉朝廷之命征讨之,夜宿西陵,得到兴国寺主持指点,雪夜袭蔡州,大败叛军,生擒吴元济。因大师指点灵验,故西陵改为师灵。
合水的大姓
由于合水古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兴盛缘故,落户这里的客商及嫁到这儿的女人姓氏繁杂,至今仍有九十九个姓,为合水常住人口,张、陈两姓仍是人口最多的大姓。
原合水镇陈氏,清雍正年间,陈廷祯由山西长治县安仁里化家村懋迁西平合水镇,遂家焉。廷桢之父曰英,母魏氏,兄弟五人,而廷桢行三,有子二:金铣、金铭。廷祯及金铣、金铭墓均在镇南康庄。金铣六子,曰怀瑾、怀瑜、怀理、怀玑、怀琨、怀璋。金铭五子,曰怀清、怀瑢、怀琇、怀洁、怀文。今散居合水镇南康庄、古桂庄、南薛庄、以上里保。卢庙寨、西三张庄、以上云保。南茨园庄以上里、仪两保所辖者,悉廷祯之裔
Culture▁文化
凉粉、热豆腐叫卖声,货郎担拨浪鼓的喧嚣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街灯林立南北长街两侧,唱戏的、演木偶戏的、玩杂技的、说书的、耍猴的,引来男女老少的热闹围观,直至深夜,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儿的一切,无不昭示着合水昔日的繁华。
相传,合水南寨门外东南七里地,明末清初,有位张姓老人搭了个草庵卖茶水,从合水过往的客商骡马车辆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从鸡鸣狗叫的早晨,到人欢马叫的后晌,持续到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
夜晚,有时马帮在漆黑的夜里点起马灯风雨兼程;便有了茶站、客栈、饭店,路过的人喝碗茶、歇歇脚,谈谈生意,这儿离合水古镇南寨门近,安全起见,天一黑,合水街的客商人满为患,东西南北的四大寨门就关闭了,南门外的客商就在茶庵就宿,且吃住便宜,久而久之,聚集成村,便叫做“茶庵”,且一直是个行政村。
紧靠茶庵东南几里路就是仪封镇,西平仪封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商代已形成村落和集镇,周初为吴房国都,春秋和战国时期先后属柏、卫、蔡、楚和韩等国。自古为中原重要驿站,且位于叶、蔡两国的中间,为由蔡至叶的必经要道。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解陈蔡之围后,由蔡国去叶国,途经仪封,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圣迹和佳话,孔子曾在这里办学,留下了“黉庙”“黉学”“封人见圣祠”“王三官三难孔圣人”的文化遗产和千古传说。如今,仪封已被河南省孔子学会认定为“孔子办学圣地”,被国家命名为“河南省特文化产业村镇”。
2006年6月8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董桥孙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董桥孙庄离合水西北方向只有几里路的距离,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此地居住,两条河在未“合水”
文化▁Culture
孙也。同治间廪贡生陈鼎创修家谱,民国十二年陈振环续修之。振环父曰葆翰,诸生,光绪年间馆于权寨镇举人陈朗山家,其后又随朗山游岭南,与权寨陈氏颇有交谊。而廪生陈少南,以能文名世,自
有传。恩贡生陈少卿与少南为昆弟行。少南之子曰子明,诸生,善书法。民国期间,合水镇建有陈氏祖祠。舞钢尹集街,遂平玉山镇、祁庄陈氏,均与合水镇陈氏同源。
据《河南省汝宁府西平县合水镇铁炉张清河氏家谱序》记载:从来木必有
本,本固者枝荣;水必有源,源远者流长。
人之世德相承,箕裘不替,不依然如木
之有本、水之有源哉!原吾氏始于孝友
张仲,秦汉以来,代有伟人。若九龄之
千秋金鉴,齐贤之十事宝箴,翰之蓴(莼)
羹鲈脍,堪之麦秀雉驯。更有西铭为理
学之宗,南轩系公辅之望,虽世远年湮,
懿德攸存。延及本族,世居直隶赵州临
城县春林村。元末,荒乱渡河而南迁于
西平西五十余里之铁炉张而家焉。
始祖讳进朝,生二世祖一人,讳士
泰;二世祖生三世祖一人,讳宣臣。自
四世失传,查无可稽。不惟余不知其故,
即余曾祖品三公,弱冠入庠,名冠闾里,
寿享八十余岁;祖星五公,嘉庆丙子科
武孝廉,历任贵州安顺营都司、贞丰州
长、壩营游击,亦不知其所以然。后闻
相传三代失讳。迨至七世,宇、岳二祖
复迁于小店街,宇居街北,岳居街南,
宇葬河西,岳葬河东,立有家庙,班班
可考,有条不紊。其余众门甚多,有铁
炉张而移居近村者,有从铁炉张迁移外
县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南者,有居于铁
炉张之北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左者,有
居于铁炉张之右者。又有于先人名讳而
不知,于三五代而失讳者,不可枚举。
若不有以齐之,则世愈积而人愈多,同
族何以为凭?况贫富异境,里居异地,
境悬则往来不通,地隔则音闻亦绝;至
于同族同宗不识辈数者有之,不识宗派
者有之,祖孙莫辨为谁,叔侄莫定其次,
兄弟竟乖其伦,以近族为远族,以正宗
为同宗。情之疎也,固已太甚;序之淆
也,更不堪言。思念及此,是必有以齐
之,而后可以有条有理也。齐之者何?
惟谱而已。余忝膺族长,理应倡举。因
于光绪二十一年冬,邀请族人公同商议,
众皆悦之,无不欣从。况又值岁暮闲暇,
正当创修家谱之时。今日尚觉容易,再
历数世,而终于无传矣!所以阖族不辞
劳苦,勇往直前,有办物料而奔走不遑
者,有访问名讳而遍阅诸村者,有从公
理事而星夜不懈者,同心同德,何其若
是之不惮烦哉!因而月余而家谱告竣,
焕然一新。自兹以后,虽百年千年十世
百世犹知某为远代祖,某为近代祖,某
为本支宗,某为旁支宗。千家也,不啻
一家;万户也,不啻一户。纵散处四方,
而一睹家谱,俨若同堂矣!是世代虽远,
源流自明,后之人幸有光宗耀祖飞声翰
苑,为阖族之推尊者,即再序之时,庶
Culture▁文化
后世子孙,必当珍而重之。当体一时序家谱者之心,不知几费经营,几费踌躇,千辛万苦,而始有此举动也。甚有不肖子孙,不顾名义,视家谱如草芥,弃家谱如弊物,或为油污,或为足蹅,或有时而作枕物,或有时而当样夹。置先人名讳而不顾,舍家谱条款而不恤。诚如是也,果何以处此哉!必须存心访查,或系某门子孙,某门有读书人,将家谱收而藏之。世代相承,不至湮没弗传,方称为贤子贤孙。上可以对先祖,下可以对子孙,更可以对当时序家谱者之苦衷也。慎之慎之!
宗派二十字
德延于宗(上一字),功本之祖(下一字),锡汝万福(上一字),仁孝恩荣(下一字)。敬守(上一字)成训(下一字)。何谓上一字?何谓下一字者?略而言之,恍惚莫辨。若德延于宗,上一字者,德○、延○、于○、宗○;功本之祖,下一字者,○功、○本、○之、○祖,余可类推。
以上诸款,为后裔者当一一凛遵,切不可妄逞才智,视为故事。以致藐祖越法,后余纸数页留作再序之时抄序,并书某人名字,以分次第,所序编集。每至十二年一序,再至十二年再序,小孩不过十二岁不序。自始祖以至七世祖,分作老三门,各一门之后,留纸几页,俟再序时,好书名讳,若至年久时远,余纸不足用,另行更换一门,作为一套,每套六本。共为三套,以为后世法。董桥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冬十一月二十日
十九世孙廪膳生员族长 理卿谨序兼总理大事
十八世孙 监生 振寰 督工指隙
十八世孙 监生 振铎 经管账物
不至于恍惚无凭也夫!是为序。
整理祠堂:祠堂者先祖碑位之所在,即先祖魂灵之所依也。若不经营修理,则垣墉败坏,何以尊祖乎?惟有定例,则凡某年增添房屋,或败坏收拾,先禀明族长。某年首事去修,必至垣宇清洁方能祭尽其诚。至于一切花费,俟后功竣,将本茔首事请到一统记账。切不可一人专权,生出弊端。费一报二,查出重罚,不受者禀官究处。
修坟祭祖:我张氏坟茔甚多,首事务择有田产者经管,不得混乱无章。每逢十月朔后,演戏致祭本茔,首事轮流执掌。第一年祭毕,将账算明,清交下年首事。切不可迟延不交,或遇有事故,一年不交,多者二年,再若不交,先秉族长,一统去本年首事算账。不服者,将首事革除。
谨避祖讳:先人名讳不可故犯。无论始祖,亦无论列祖,即一字不可重。若或遇考试,有因一时仓皇
入庠之后,查出某代祖讳,随时更换,方为孝子慈孙。至于乡中农人,一字不识,起名不论是非,全凭读书人传宣。闻有某家子孙重某先祖讳,遂往改之,不可推诿。至于年久,则改之甚难,此款所关最重,为后裔者,尚宜懔之。
宜尊宗派:宗派者子孙命名之由来,即后世相传之准绳也。族中人甚多,散处四方,起名之时,不加检点,有数十人为一派,五七人为一派,即甚有一人一派,习俗相染,至于年深久远,几忘某为某宗派,某为某辈数,恍惚难知,何为一脉相传。惟有宗派,无论千里之远,万户之众,当遵宗派命名。若上一字,则择下一字;若下一字,则择上一字。遂成为双字。名如是,即素有不识面者,问其来由,知其为某字派、某辈数,班班可考。虽千百年以下,若网之有纲,而不紊矣!世世子孙,永承勿替。
珍重家谱:家谱者,万世之永赖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