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曹勇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批注)
……
师:前后四天的时间,三个底层的穷艺术家,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窗外寒风中,一片常春藤叶在抖动,窗内年轻女画家在死亡线上挣扎。顺着小说打开的审美窗口,我们看到了老贝尔曼冒着夜雨画的那片永不褪的常春藤叶……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姜堰二中高一(21)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PPT展示预习题1。)
生1:一开始,琼珊是绝望的,因为她想摆脱一切,像藤叶一样地往下飘。后来琼珊越来越灰
心了,她将生命寄托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作为自己放弃生命的理由,但最后一片藤叶顽强地依附在茎上,琼珊因此感到惭愧,感觉自己的想法很邪恶。
师:可能是我刚才表达得不太清楚。(评: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时,老师先反思自己,再重新明确要求,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之情流露在细节中。)我们的要求是这样的:圈出小说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描述叶子的句子。你先告诉曹老师是哪一个句子,把它读一读,然后再说说琼珊此刻是什么心情,第一天是什么心情,第二天是什么心情,第三天是什么心情。
生2:在第18节,“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师:说说第一天琼珊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2:琼珊认为当叶子脱落时她也要走了,她的生命快结束了。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的心情,哪一个比较合适?
生2:绝望。
师:如果第一天就绝望了,第二天用什么词来形容呢?(评:用反问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答案。)
生2:第二天她就孤注一掷了。
(师生齐笑。)
师:这个时候用个什么词比较合适?
生3:很失望。
师:应该比失望要重。
生3:消沉。
(板书:消沉)
师:还请刚才那位同学来回答。第二天呢?
生2:第二天写叶子的语句在第40节,“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还是深
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它傲然挂在……”。
师:你觉得琼珊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生2:琼珊认为那最后的叶子是她生命的象征,当叶子掉落时,她的生命也会结束。
师: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
生2:绝望。
(板书:绝望)
师:再看第三天。
生2:在第46节,“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师:就一句话,很简洁。我们来看琼珊的心情。
生2:琼珊对自己放弃生命感到羞愧,而且对生活有了希望。
师:用一个词,大家一起来说,应该是哪个?
生(齐):希望。
师:开始充满希望,振作起来。
(板书:振作)
师:你怎么就看出她开始振作,变得乐观起来?(评:追问法,让问题答案在文本中有依据,这也是教学生细读文本,关注细节。)
生2:第48节,她第一句话说“我真是个坏姑娘”,而且她说:“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说明她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生活又重新点燃了希望。
师:这位同学刚才的回答尤其是最后的举例回答非常精彩。(及时评价,给予鼓励。)琼珊对苏艾说:你给我拿些汤来,给我一面小镜子,把枕头给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这四个细节之外还有一个细节,是——
生(齐):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师:这几个细节说明琼珊已经恢复对生活的信心了,她有勇气重新生活下去。那么琼珊由消沉到绝望再到振作起来,原因是什么呢?(评:由现象到本质,层次深入。)
生3:因为常春藤叶。刚开始,叶子落得差不多了,琼珊也觉得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是当她看到最后一片叶子在风雨中挣扎的时候,她感到惭愧,觉得自己不应该把生命寄托在叶子上,而应该勇敢地活下去。
师:琼珊是什么人?
生3:画家。
师:画家有什么特点?
生3:多愁善感。
师:现在她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生3:得了肺炎。
师:得了肺炎,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人特别脆弱,所以她把窗外的叶子和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了一种在外人看来非常神秘的联系,认为当叶子飘落时,自己的生命也将结束。可是这片叶子并没有落下,给了她信心、力量,让她勇敢地活下去。叶子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可是这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一生的杰作。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哪几节写的是贝尔曼?(评:转折过渡自然连贯。)
生(齐):30、32、33、34小节。
师:其中第30节写的是贝尔曼的肖像。我们现在不看书,一起来复述贝尔曼的肖像。他的胡子是怎样的?脑袋瓜是怎样的?身体是怎样的?他的眼睛又是怎样的?看看大家读过小说以后贝尔曼在你脑中有什么印象。
生4:胡子长得非常长。
师:怎么知道的?
生4:因为说像摩西的胡子。
师:像摩西的胡子。是不是还看到了一个词语?它是“卷垂”下来的,说明了什么?
生4:长。
师:长才能垂,是不是很规则、很漂亮的长?
生4:不是,是乱糟糟的长,邋遢的长。
师:脑袋呢?
生4:萨蒂尔似的脑袋。
师:萨蒂尔是什么样的?
生4:半人半兽。
师: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而且长着马耳马尾或羊角羊尾。怪怪的。再看身体——
生4:小鬼般的。
师:什么叫“小鬼般的”?(评:追问法把问题逐层引向深入。)
生4:矮小的,很瘦小的。
师:贝尔曼其貌不扬,邋遢的胡子卷垂着,头怪怪的,身体瘦小。眼睛呢?刚才没讲眼睛。眼睛是怎么样的?
生(齐):充血的眼睛,迎风流泪。
师:这幅肖像让我们感觉到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底层的,生活很艰难,仪表上很是不怎么样的艺术家,是个脾气很暴躁的小老头儿。可是在他这样的外表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颗高贵的灵魂。(评:启发+讲解,适时小结。)
下面我就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角来读第33~35小节。
(男女生分角朗读第33~35小节。)
师:他读得怎么样?戏剧化、夸张的效果读出来了。可是有一点没有把握好。我们知道贝尔曼表面上是大喊大叫,吵吵嚷嚷,十分暴躁,可实际上他是一种焦虑,是一种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读的时候要把他这种善良、关心他人的特点读出来。具体是哪些句子呢?(评:告知性引导)比如说第33节,(教师示范)“唉,可怜的琼珊小”,读的时候要轻缓一点,很难过,发自内心;第35节,(教师示范)“天哪!像琼珊小那样的好人实在
最后的常青藤叶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很开心,实际上是一种幻想,是一个老天真。要把人物的那种善良、关心他人的特点读出来。
(男女生重新朗读。)
师:读得很好。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个人。课文中还有个描写贝尔曼的重点段落,我们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声音在字面上飘。(评价:中肯,具体。)也就是说,我们还没贴到人物的内心里去。大家比较一下,这一小节和前面我们读的三个小节不大一样。前面的话很调侃,但这里却有种庄重的意味,而且越到后来越庄重、越圣洁,有一种抒情的意味,读的时候,要低缓一点。
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有一组时间词,实际上是倒叙。(评:告知性知识有详有略。)“贝尔曼先生今天”,“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再往下面,“后来,他们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再往后面,“末了”,这里有一个倒叙的悬念在里头,读的时候注意一下。
最重要的是两个“亲爱的”。这两个“亲爱的”,真的是抒情,是苏艾在转述老贝尔曼的故事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那种感动,发自灵魂的那种崇敬,所以应该是(教师示范):“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再来读,把感情投入进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班重读。)
师:课文中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叫“杰作”?我们可以想一想,那片叶子画得很漂亮吗?是一个绝世的艺术品吗?大概不是。(评:铺垫很好)“杰作”应该怎么理解?
生5:这幅画出自一个平凡的、底层的艺术家之手,是用心血完成的一幅画,它让琼珊小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振作起来,所以这是一幅“杰作”。
师:很好!所谓“杰作”不是说它艺术上有多高的价值,而是说它凝聚了贝尔曼的心血,最后拯救了琼珊小的生命。这凝聚着心血的常春藤叶,实际上是贝尔曼关心他人、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的燃烧,是他毕生心血的凝聚。(评:总结归纳及时到位,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PPT展示预习题2:依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
师:我们先一起温习一下课文中一个很重要的段落,第55小节。当贝尔曼回到了自己住宅的时候,作者没有说贝尔曼干什么去了,只是描写了这么一幅室内的情景图,说“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我想请同学说一说,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说明了什么?
……
师:他是强撑着画完了绿叶,画完了以后,他挣扎着回来。你可以想象那幅画面:回到家他可能再也撑不住,一把画笔“啪”地散落在地上。
我们写这段场面描写的文字,第一要依据课文,第二要展开想象,第三要注意运用好细节。(评:先搭支架,然后教方法教步骤,说明教师对学期很了解,熟悉学生的疑难处。)下面请大家分组交流事先写好的片段。(教师轻声询问每组情况。)
师:好,大家讨论得很投入。我们先请这组同学的代表来讲,大家认真听。我们听别人讲,
对比一下自己写的,加以修改,可以更好地进步。(写的指导有层次。)
生9:狂风肆虐着,暴雨咆哮着,伴随着电闪雷鸣,像是要把一切击倒。贝尔曼带着画具,颤抖着爬上梯子,一阵咳嗽声,他还在生病,但他还是坚持爬上最顶端,开始画起来。雨点不住地打在他的身上,全身淋湿,他真想回到屋里换身干的衣服,但他不能。“琼珊是个可怜的小女孩,她不应该就这样死去”,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终于画完了。又是一阵咳嗽。贝尔曼表情很痛苦,脸扭曲着,但是看了一眼他的杰作,又笑了,像是秋日里盛开的菊花,很亲切,很温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