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生        2、学科:高中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对作者欧亨利有所了解。
2)、熟读课文,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二、 教学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 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是“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但却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因而作品所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最打动人心之处。
人应当渴求生存,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目的正是通过学生研读文本,能够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层思考,以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四、 教学方法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目的正是通过学生研读文本,能够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层思考,以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同时针对文本主题确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真正启迪学生的良知和智慧。
五、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1.文学常识积累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龙》、《小公务员之死》)。
2.识记字音
忧郁(  ) 愚蠢(  ) 蔑视(  ) 面面相觑(  ) 
疲惫(  ) 撩起(  ) 摞(  )   瘦伶伶  (  )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百度搜索】韦唯《爱的奉献》
mp3.baidu/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CE%A4%CE%A8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听着韦唯深情感人的歌曲,我们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是的,爱,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
【百度搜索】欧亨利简介:baike.baidu/view/88041.htm
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龙》、《小公务员之死》)。
3、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百度视频】《最后的常春藤叶》视频朗诵:
hml19691011.blog.163/blog/static/53042218200910193420371/
请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按照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用简练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第111节): 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4、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百度搜索】《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
gaokao.21cnjy/H/2/17561/S144719.shtml#downlist
学生分角朗读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通关全文,最后的一片叶子是行文的线索,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琼珊的生命系与叶子之上。如若叶子落了,琼珊就给自己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问题2、纵观全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明确:(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和发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从全文看来,小说的绝大部分笔墨都用于描写琼珊,看似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挖掘小说主旨,目的在于赞扬人性的光辉,是贝尔曼的毕生力作挽救了琼珊,因而,贝尔曼应是小说的主人公。
问题3、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问题4、结合文本,分析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百度搜索】欧亨利小说的结尾特点
baike.baidu/view/61428.htm?fromenter=%C5%B7%BA%E0%C0%FB%CA%BD%BD%E1%CE%B2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5、当堂训练、夯实基础
  .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数落(shǔ)    挪动(nuó)    蔓菁(jīng  气喘吁吁(xū)
B. 砖砌(qì)    咆哮(xiào  怒号(hóo  散落(sǎn
  C. 昵称(nì)    窗槛(kǎn    颤抖(zhàn  瞥见(piē)
  D. 瞅见(chǒu  最后的常青藤叶唠叨(lāo    殡仪馆(bìn 闲逛(guàng
.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 淘气    出殡  神秘      漫漫长夜
    B. 篷松    奈烦  昂首阔步  一愁莫展
    C. 砖砌    苔藓  静侯      蛮不在乎
    D. 寂寞    扯蛋  头昏眼花  莫名其妙
.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起的“八”和“七”。
C. “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藤叶。”
D. 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 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B.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的小屋子里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C. “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 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是枯叶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三)、课文小结
【百度搜索】零点乐队《相信自己》
zhangmenshiting.baidu/data/music/265580/%E7%9B%B8%E4%BF%A1%E8%87%AA%E5%B7%B1.mp3?xcode=e7105095f80393ac321092976fdfd69e2d
回顾全文,我们可知,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渺小人物塑造的伟大,平凡行为体现的良心。回头来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它的内涵,那就是“爱”。真心的希望我们人世间充满着无私、伟大、真诚的爱!
(四)、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百度搜索】《警察与赞美诗》
tieba.baidu/f?kz=42291839
1、阅读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体会欧亨利的作品幽默的风格。
2、想像作文:雨夜老贝尔曼是如何去画叶子的。要求细节生动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
附: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自主学习: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合作探究:1、小说主人公:贝尔曼
          2、人物形象: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六、 教学反思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成熟,新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中不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与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对这篇文章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一点感觉是比较成功的!
但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因而我感觉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