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巧妙的构思,造就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2、文中作者描写了几位穷画家苏艾、琼珊、老贝尔曼之间患难与共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这篇文章在人教版被编排在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板块中,希望引发学生对于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学习目标:
1、通过复述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通过感悟提升对人性及生命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而发愁。妻子德拉有一头漂亮的头发,犹如褐的瀑布。丈夫吉姆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拥有一块祖传的金表。结果德拉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吉姆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发卡,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麦琪的礼物》)
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欧亨利式作品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复述情节,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请围绕着所认为的主人公来展开你的故事。
虽然有两个问号,但实际上后面一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补充。
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标准,那就是首先看这个人物在全体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次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看这个人物的故事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不同的学生会围绕上述的判断标准,从自己的的阅读体会和兴趣点出发来确定这是谁的故事?。通过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围绕小说中的主人公来展开故事,主要是让学生在复述时能有一个视角定位,这样可以让他的思维更条理更连贯。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因为本文中故事的结尾与小说情节的结尾并不同步,增加学生复述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些提示:
时间线索 琼珊(病情发展) 贝尔曼
十一月 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听说了琼珊的情况
最后的常青藤叶这天夜里 病重 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 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生病
第三天天刚明 病情转好 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脱离危险 在医院去世
最终达到让学生熟悉内容的目的,同时为下面深入解读小说做好充分的准备。
熟悉情节之后我们会发现,本文同样也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那就是出人意料。
三、研读结尾,分析主题
提问:阅读小说的结尾部分,概括小说中让你感到意外的内容。
参考:1、这片叶子是假的,它挽救了琼珊的性命
2、这片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的
那么它的情理之中又体现在哪呢?
提示:1、学生比较一下琼珊在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态度的变化
(主题一:强调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生命的奇迹往往属于那些有着坚强信念的人。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
2、学生出文中描写贝尔曼的三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
(主题二:一首平凡英雄的赞歌,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让我们震撼。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贝尔曼。)
小说主题的理解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欧亨利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它独特的结尾来阐释深刻的内涵,因此在设计时我就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带动对人物的分析,再加上前面学生对于本课主人公的思考,主题的把握就迎刃而解了。
四、延伸拓展,感悟提升
讨论: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还是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想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展开联想,课下练笔
作业: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绝世佳作的?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这个作业是课本上写作平台的一个题目,值得借鉴。
总结: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作者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入手,进而带动对小说共性知识的赏析,运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理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独特的理解,最终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