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育方面: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三、 教材分析 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
四、 教学方法 BCA教学模式,学生首先结合B案自学,出存疑问题,老师订正;课堂学生讨论C案问题,交流思想,出难点,老师学生共同解决;利用好A案练习,当堂巩固。课后加强练习。 |
五、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了解这样一个人,升华精神。(幻灯片展示课题) 二、学习目标展示(幻灯片) 三、B案学习效果检查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下面请同学从这三个角度简明扼要地复述故事。(幻灯片) (生)小说讲了在一个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地区,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数着藤叶等死,老画家贝尔曼画了一片藤叶拯救了琼珊的生命,结果贝尔曼死去的故事。 (师)刚才这个同学讲的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师)那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呢? (生齐答)三个。 (师)还有谁呢? (生齐答)苏艾。 (师)对,刚才掉下了苏艾这个人物。 四、C案文本探讨 【人物形象】 (师)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梗概,那么这节课我们带着几个问题研习文本。 (师)小说出现了三个人物,你认为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贝尔曼。(板书:贝尔曼) (师)那么贝尔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是如何写贝尔曼的吧? (生自主学习出有关的描写后小组交流) (一生)“他年纪六十开外……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一生)“‘什么话!’他嚷道……可怜的琼珊小。”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生思考一会未有补充)好!文中集中写贝尔曼的就这两处。那么我们分别同学来读这两处,概括一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先来读初见贝尔曼。 (一生读其余概括性格特征) (一生)这一处描写属于人物的肖像描写。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爱喝酒,喜欢讲大话,爱发牢骚的一个人。 (一生)他是一个不得志的人。从“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可以看出来。 (幻灯片)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概括的怎么样? (生鼓掌) (师)好,接下来看语言描写的这一段文字。我们来分角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十分踊跃) (师)从这一段文字你能感受到贝尔曼的什么? (生)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幻灯片展示) (师)很好!这是文中集中写贝尔曼的地方,然后在结尾交代了他为了画藤叶得病而死,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这个人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有回答牺牲精神的,有回答舍己救人精神的。) (师总结)到此,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从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两处来看,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从结尾来看,他又是那么不平凡,他具备一颗高尚的心灵,牺牲自我,拯救他人,这样人物的形象就得到了升华。(板书:牺牲精神 ) (师)从贝尔曼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没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呢,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 (一生)这片叶子是他的杰作。因为他用他画的叶子拯救了琼珊的生命,所以说是杰作。 (一生)这片叶子是他的杰作。琼珊并没有发现这片叶子是假的,说明贝尔曼的绘画艺术很高超,以至于没有发现叶子是假的,所以说这是他的杰作。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尤其第二位同学的这个回答我们是不是很多同学没考虑到这一点啊!(生点头) (幻灯片) (师)罗丹说过,“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贝尔曼恰恰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幻灯片) 【结构艺术】 (师)刚才我们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了分析,看到了人性之美,接下来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艺术。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画了一片叶子拯救了琼珊,而在文章结尾才揭示出这片叶子是假的,那么在前文有没有伏笔?(幻灯片) (生在文中出并勾画,然后小组交流汇总) (一生)“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依旧依附在茎上”,从“依附”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叶子可能是假的。 “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从这一句的“不飘不动”可以看出这片叶子是假的。 (师)很好!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同学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到了动词的使用,请同学画出这些动词。好,还有伏笔吗? (一生)“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这一句中使用了一个“贴”字。如果是真的,叶子就不可能“贴”在墙上了。 (一生)“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这两句也是。 (师)好,刚才同学们的都不错。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叶子是假的很意外,那么作者埋下了这么多的伏笔后,小说的结局还突兀吗?(生齐答不)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板书: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 (师)贝尔曼画藤叶是小说重要的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幻灯片) (一生)造成悬念,使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一生)这样能给我们读小说的人以想象的空间,去想贝尔曼是如何画叶子的。 (师)还有补充吗? 好!主要就是这两点,一是使结局出人意料,二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幻灯片) 【主题思想】 (师)小说到此,你是不是认为琼珊的康复仅靠一片叶子呢?她康复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一生)我们组认为琼珊能够活下来有贝尔曼画的藤叶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琼珊自己一种求生的欲望。 (师)这个组的意见怎么样?(生鼓掌)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一生)我们组认为除了琼珊的求生欲望外,应该还有苏艾对她的帮助,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师)大家说,这是不是琼珊康复的原因呢? (生齐答)是! (师总结)好!琼珊的康复仅有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有苏艾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琼珊自己的求生信念。(幻灯片) 可以说这片叶子就是希望的象征,代表的是一种信念。(幻灯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去战胜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讲到这不由想起了一个信念支撑的故事。(给学生讲了《沙漠的信念》) 那么希望咱同学在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不仅要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更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坚强的信念。记得马丁·路德·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 (师)好!到此我们就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鉴赏了欧·亨利式小说的结尾艺术,价值观上学到了要珍爱生命,具备坚强的信念。(板书:珍爱生命 坚强信念) 六、想象训练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幻灯片) (一生)狂风夹带着大大的雨滴,像在地上寻着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只见老贝尔曼艰难地挪动着一把梯子,他把梯子斜倚在墙上,然后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托着调板,慢慢地爬上去,费了半天的工夫,他终于爬到了梯子顶端,他喘了口气,用左边的腿使劲地顶住梯子,然后开始作画。冰凉的雨水淋透了他的衣服,但他全然不顾,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着藤叶。他心想:可怜的姑娘,我一定要给你想要的叶子。 (一生)夜深了,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了,狂风卷着暴雨,狠狠地抽打着玻璃窗。只见贝尔曼艰难地爬上了梯子,他身上的衣服在狂风的鼓吹下鼓胀着,他定了好大一会儿才把身子站稳了。他像是冻坏了似的,手哆嗦着拿起来画笔,开始在墙上作画。雨不时地打到他的身上和墙上的画上,然而墙上的画却是越画越明朗了,他的身子也越站越坚定了…… (师)好,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一生)都想象出了贝尔曼画叶子的情景,很有文采,景物描写很到位。 (一生)动作描写想象的很好,注意了环境描写。 (师)很好!刚才两位同学的点评跟前面两位同学的文字同样的精彩。大家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贝尔曼舍己救人的人性的光辉。 七、A案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下面布置课后作业: 1、片段描写: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里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段描写。(2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 读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进一步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 【附】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贝尔曼 牺牲精神 2、欧·亨利式的结尾 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 3、珍爱生命 坚强信念 |
六、 教学反思 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有了自己的“BCA”教学模式,在我看来这种模式讲求的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课后的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讲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精讲点拨的有机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 合作 探究”是其精髓。因此,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这一思想,避免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升华,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整堂课比较轻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发言很积极。 |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 学校: 青州二中 姓名:陈媛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3889857 :1035141836@qq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高二二部语文组 本人现为高二语文教师,热爱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业绩突出。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自己,深受学生欢迎。我将继续努力,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