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2、理解小说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3、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小说构思巧妙的特点。
2、理解情节对人物、主题服务的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课堂上自主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善表格。在空的一列中加入新的思考角度。
最后的常青藤叶
第三课时:交流讨论小说构思技巧和人物塑造的手法,理解主题。完成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课堂上自主完成表格。
发展:苏艾帮助琼珊,琼珊寄生命于落叶。
高潮: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
明确环境——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艺术气氛浓厚
明确人物——苏艾琼珊老贝尔曼
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抱负远大。
第二课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善表格。
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善表格
体会小说构思之巧妙。
第四天最后
一片
琼珊脱离危险
第四天
下午
最后
一片
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
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
的
心满意足地织一条
毫无用处的肩巾
去世
第三课时:结合表格,交流讨论小说构思技巧和人物塑造的手法,理解主题。完成阅读笔记。
角度:
1、叶子的数量与琼珊的求生信念的关系
2、贝尔曼的出场,人物塑造欲扬先抑。
3、贝尔曼着墨不多,却震撼人心。
4、对叶子的描写着笔不多,但是却熠熠生辉,充满生命力,具有象征含义。
5、以叶子为线索。
6、埋下伏笔,为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铺垫。
7、最震撼人的情节——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了一生的杰作。(结
尾简单交代)
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天夜里”,在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的晚上,贝尔曼倾注生命在墙上画上“最后一片叶子”。(留白,没有叙述和描写)
根据课文内容,补足“这天夜里”有关内容
思考,这样安排设置的妙处和作用。
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思考:情节设置前后呼应,构思巧妙的作用。
1、使小说曲折生动,更有吸引力。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2、为塑造人物服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3、为更好地揭示主题服务。
拓展,文章中还有其他地方,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细作分析。
1、继续补充表格,选择其他的角度。如:医生、苏艾
2、也可以寻其他角度。
布置作业:完成900秒
1、以老贝尔曼为第一人称,写他的思想和行为(雨夜画叶)
2、作品中为什么不写这些?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