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四《最后的常春藤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3、感受普通人之间相互照拂,无私付出的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欧亨利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幽默的语言;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难点:感受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无声无言的真情,思考“人生的杰作"。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收集作者欧亨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简介欧亨利(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由学生根据时间线索和对应的人物、事件梳理情节,归纳“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3、提问: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依次出描写他(她)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对于情节的推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涉及三个主要人物)
4、注意:在关于贝尔曼的情节中,“雨夜绘藤叶"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笔,作者对此却丝毫没有具体的着墨,这种刻意“留白”的写法有怎样的作用?
5、欧亨利创作的另一大特点是语言上的幽默。出让你感到“幽默"的语言,体会它们的妙处。
6、小说明明是一个悲剧,作者却出之以“幽默”的语言,这样的写作传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
7、思考:一个在艺术界失意的人,生命最后创作的一幅看似微不足道的作品为何能被称为是“杰作"?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杰作”?
【板书设计】
一、情节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重(继续),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青藤叶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二、人物
贝尔曼、琼珊、苏艾
三、语言
四、什么才是“人生的杰作”?
【作业设计】
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将他们三人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以及他们三人各自的创作风格。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又能培育出怎样的短篇小说大师来。
【教学说明】
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情节感人,非常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学生一般也比较喜爱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赏析这篇出的小说,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该教学设计从读者一般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情节入手,进而关注具体的人物,再跳脱出来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超越的情怀,得出自己的感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