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制作人: 枣庄二中 周冬敏
最后的常青藤叶
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知识点
1. 给词语注音,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结构。
能力点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把握文章的语言特。
教育点
树立“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重难点
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故事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到需要那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春藤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板书作者和题目)。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PPT)为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1. 胡同(    蓓蕾(    镴头(    转弯抹角(    炉灰砟( 
数落(    对瞅(    殡仪馆(    看家狗(   
2.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教师预设)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琼珊病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最后一片叶子掉了,生命也就终结,苏艾告诉贝尔曼。树叶没有掉,琼珊恢复信心,老贝尔曼病重。琼珊脱离危险,老贝尔曼离开人世。
2、请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在不认识的生字词下面画上三角号,借助工具书查出字音或字义,如果词语的义项很多,要依据语境,选出适合于语境的义项。标清自然节序号。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
PPT展示问题)
1、小说中哪个人物是主人公?(以多媒体呈现人物形象)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进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明确:从琼珊、苏艾,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初见贝尔曼——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再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2、从琼珊、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明确:对琼珊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艺术家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4、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ppt展示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和绿,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4、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明确: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PPT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 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了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开头处的的面前是以个花坛,红的郁金香正在灿烂的开放有什么作用?
2、概括她做的4件事,并写出她做这4件事的共同点.
3、小说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到底谁是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4、小说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与精神。
2、第一件事:电梯满员她主动下来等下一趟;第二件事:她主动告诉一位不懂乘电梯的人怎么去到想去的地方;第三件事:她主动告诉一个不认识路的人口腔科的位置;第四件事:她主动捡起一支别人掉下的花并追着想还给人家。共同点是:她都是主动地在帮助别人,充满热情,不求回报。
3、从全文看,真正的病人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得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的病。
4、含义在于揭示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谁才是真正的病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附:
板书设计
常春藤叶: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
        崇高的爱心
        自我牺牲精神
        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真善美的丹青
教后记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让学生懂得遵循思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获得学习语文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