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栏目设计与教学现状分析
部编义务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使用,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部编教材编写的独到之处,特别是教材贯彻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根据年段特点,每个学期编人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指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那么,教师如何评价《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呢?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对14所学校的一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所调查的学校既有规模大的学校(一年级有11个班),也有农村的小学校(一年级只有1个班),参与调查的教师共48人。同时笔者对本校的教师还做了深入的访谈。调查统计结果见表l。
一、对《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认识
从教师问卷可以看出,一年级语文教师队伍非常年轻有活力,72.9%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教师对《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表示“非常喜欢”的占45.8%,“喜欢”的占45.8%。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非常认同部编教材中这个新增的内容。笔者认真阅读了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也真切地感受到《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设得好,栏目名称取得妙,内容切入好,读起来令人振奋。
(一)内容安排系统
《快乐读书吧》每个学期一次,一般都在教材第一部分《识字》教学的最后,主题内容都是围绕某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如一年级上册的主题是“读书真快乐”,一年级下册的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
从这些内容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出编者的良苦用心。《读书真快乐》这个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因为孩子们才入学,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个标题就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孩子们去享受读书。同时,教材中的四幅图更具体地展现了阅读的乐趣,让孩子们知道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可以.和同伴一起读,学了拼音还可以读更多的书。一年级下册的主题则指向引导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
以此推测,《快乐读书吧》将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的阵地,并在每个学期有重点地体验阅读,系统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快乐地读书。
(二)栏目名称取得巧妙
1.《快乐读书吧》提供了阅读的载体
《快乐读书吧》就像“咖啡吧”“茶吧”一样,是一个阅读的场所。在这里,孩子们明白了阅读的主题,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同时,在这里也可以分享,分享自己喜欢的图书,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这个栏目主题贯穿整个学期课外阅读的始终,有效提供了阅读的载体。
2.《快乐读书吧》发出了阅读的号召
《快乐读书吧》是一声多么铿锵响亮的呼唤,它似号角,集结着每个孩子向阅读出发——快乐读书吧!这是多么富有感染力的呼唤,它告诉大家:“孩子们,读书吧!它将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3.《快乐读书吧》表达了阅读的期望
《快乐读书吧》这个名称还妙在寄予了美好的期望。教师期望学生快乐阅读,家长期望孩子快乐阅读,孩子们也期望自己的阅读是快乐的。
二、《快乐读书吧》教学现状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认为,部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快乐读书吧》这个内
容如此异彩纷呈,指向也非常明确,那么,一年级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否用好了这个教材呢?
(一)教学中突出的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
97.9%的教师非常清楚《快乐读书吧》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付诸行动”。这说明尽管一年级语文教师队伍很年轻,教师心中还是明白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
2.教学时间有保证
62.5%的教师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指导,还有12.5%的教师会用一节课以上的时间进行这个内容的教学,说明教师们对这个内容的教学是非常重视的,教学时间有保证。同时,笔者在问卷中也对《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同样落实得不错。81.2%的教师选择了“学校课堂先指导读,回家和家长共读”,有的教师还会让家长和孩子对共读进行录音,然后发给教师或者班级。这样,既可以培养亲子共读的习惯,也可以
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励学生喜爱阅读。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和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只是上了阅读指导课而已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坚持阅读。但是,教师们按照教材上完课以后,后续跟进的状态却不令人满意,有的教师甚至过一段时间,连《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了。8.4%的教师上完《快乐读书吧》没有给学生提出任何阅读要求;22.9%的教师处于“想起就布置阅读,没有系统规划”;33.3%的教师会在上完《快乐读书吧》后,连续一两个月布置与主题有关的阅读内容;仅有25.4%的教师,目标非常清晰,“在课堂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阅读延续整个学期”。
很多教师对于这么喜欢的一个内容,却轻描淡写地表示只是“教过”,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快乐读书吧》的作用去把它教好,这是非常可惜的。
2.反馈阅读效果责任家庭化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意创设平台,持之以恒。而目前教师布置阅读后,一般就是让家长签字,或者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让他们和家长一起读。教师在孩子阅读中发挥的作用显然不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的只占10.4%。教师把更多的指导、监督、评价阅读的责任交给了家长。
3.教师心中目标清晰,操作时却模糊
一位教师在试教《快乐读书吧》中《读读童话故事》时,根据教材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2.激发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从《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中,明白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就做不了大事的道理。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封面、细读目录、走进故事,从而体会到“怎样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最后,教师还让孩子们分享自己读过的童话,并交流怎样爱护图书。
从教学流程上看,教师还是用心备课、认真研读了教材,在“走进故事”环节,教师也很好地引用了原著中的语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对于刚接触整本书阅读的低段孩子来说,《读读童话故事》这个内容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这两个方面。然而,教师在“走进故事,了解人物”这个环节,多次训练学生说话、表达,甚至让学生表演。试想,孩子们在冗长的说话和表演中,哪里能感受到童话的趣味性?这节课,重点是要激发孩子们对童话的兴趣,而不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虽然心里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没有落实甚至偏离了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呢?
一是在导入部分,可以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熟悉的童话故事图片,让他们猜猜故事,激发兴趣。
二是在走进故事环节,让孩子们充分欣赏和感受《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童话书的趣味性,让他们喜欢童话。
三是在分享童话环节,要根据孩子们的交流,让孩子们明白童话中既有中国的优秀童话,也有外国的优秀童话,让他们感受到童话王国的丰富多彩,让他们有更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如何落实
语习,最终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而通向表达之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怎样才能更好地用好《快乐读书吧》这一很好的课程内容呢?
(一)各级引领落地,改变教师观念一
从教师们对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各级教研部门亟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重视引领指导,改变教师观念。通过培训,让教师明白《快乐读书吧》的编写目的,并且能将每学期的主题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落实,从而真正用好《快乐读书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材的培训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顶层设计者组织的培训、省市教研员的目标培训、区级教研员的落地培训、校级教研部门的校本培训等。通过这样的培训,让部编教材的理念与特深入人心,让《快乐读书吧》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自身磨砺,领悟教学实质
一线教师要有钻研探究的精神,要读懂编者,读懂教材,读懂教材背后的用意。《快乐读书吧》是否用得好,还得依靠教学核心人物——任课教师。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磨砺,提升教学能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故事1.上好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将阅读指导课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平台。调查中发现,25%的教师上阅读指导课不足一节课,随意性大。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要用心,切忌只是将教材让学生读一读,或者带领学生读一读教材就完事。教师应该精心选取相关的内容,以一篇带一本,或者以一本带多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材展示了一首童谣和一首儿歌,教师带领学生借助拼音读好童谣和儿歌后,可以推荐《童谣儿歌》《谚语儿歌100首》《俗语儿歌100首》等图书,展示其中的一两个篇目,并将目录介绍给学生,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产生美好的阅读期待。
2.多方共读,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慢慢养成的。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会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会有一爱读书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多渠道营造阅读的氛围,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共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榜样,也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共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伴。
(1)师生共读,会增加孩子阅读的幸福感。孩子总是以教师为榜样。教师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孩子们会读得更起劲。师生共读,让阅读不成为负担。如我们学校三年级的戴老师布置学生读小说,自己也一起读;五年级的曾老师布置学生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也与学生一起比赛读。他们都通过与学生共读,边读边比赛,边读边交流,使读书活动其乐融融。
(2)亲子共读,不仅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督促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甚至通过交流共同的话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教师都运用得较好。教师还可以请亲子共读做得好的家长,给其他家长传授经验,引导家长们都加入亲子共读的行列中来。
(3)同伴共读,是让孩子们保持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的好方法。学生与同学或者好朋友之间进行共读,由于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也就容易沟通交流,产生阅读同感,因此,阅读效果更佳。
3.定期组织交流,产生阅读动力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反馈检查中,只有10.4%的教师组织读书交流活动,33.3%的教师要求“家长签字”即可,56.3%的教师“布置和大人一起读”。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是培根说的至理名言。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既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好机会,又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好契机,同时,还是学生产生阅读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