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经典短篇⽂⾔⽂赏析
  滥竽充数
三人成虎文言文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齐宣王使⼈吹竽,必三百⼈。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以数百⼈。宣王死,湣王⽴,好⼀⼀听之,处⼠逃。  赏析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前显⽰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在⼀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去,吹嘘⾃⼰说:“⼤王啊,听过我吹竽的⼈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王。”齐宣王听得⾼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300⼈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就随那300⼈⼀块⼉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家⼀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他压根⼉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家摇晃⾝体他也摇晃⾝体,⼈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副动情忘我的样⼦,看上去⽐别⼈吹奏得更投⼊。南郭处⼠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天⼜⼀天,不劳⽽获地⽩拿丰厚的薪⽔。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道命令,要这300个⼈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李逃⾛了。
  像南郭处⼠这样不学⽆术靠蒙骗混饭吃的⼈,骗得了⼀时,骗不了⼀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真本领,才能抵挡住⼀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篇⼆】经典短篇⽂⾔⽂赏析
  郑⼈买履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之市,⽽忘操之。已得履,乃⽈:“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宁信度,⽆⾃信也。”
  赏析/鉴赏
  这个郑国⼈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不相信⾃⼰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且连鞋⼦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现实⽣活中,买鞋⼦只相信脚码⽽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不懂变通的⼈,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的确是有的。⽽且并不少。有的⼈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动就容易碰壁。
【篇三】经典短篇⽂⾔⽂赏析
  三⼈成虎
  朝代:汉朝|作者:刘向
  庞葱与太⼦质于邯郸,谓魏王⽈:‘今⼀⼈⾔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否。’‘⼆⼈⾔市有虎,王信之
乎?’王⽈:‘寡⼈疑之矣。’‘三⼈⾔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寡⼈信之矣。’庞葱⽈:‘夫市之⽆虎明矣,然⽽三⼈⾔⽽成虎。今邯郸去⼤梁也远于市,⽽议⾂者过于三⼈,愿王察之。’王⽈:‘寡⼈⾃为知。’于是辞⾏,⽽谗⾔先⾄。后太⼦罢质,果不得见。(庞葱⼀作:庞恭)
  古诗简介
  三⼈成虎,是⼀个汉语成语,是指三个⼈谎报城市⾥有⽼虎,听的⼈就信以为真。⽐喻说的⼈多了,就能使⼈们把谣⾔当作事实。
  译⽂
  庞葱要陪太⼦到邯郸去做⼈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个⼈说⼤街上有⽼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说:“如果增加到三个⼈呢,⼤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上不会有⽼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说有⽼虎,就像真有⽼虎了。如今邯郸离⼤梁,⽐我们到街市远得多,⽽毁谤我的⼈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去,⽽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后来太⼦结束了⼈质的⽣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篇四】经典短篇⽂⾔⽂赏析
  卖柑者⾔
  朝代:明朝|作者: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质⽽⾦⾊。置于市,贾⼗倍,⼈争鬻之。
  予贸得其⼀,剖之,如有烟扑⼝⿐,视其中,则⼲若败絮。予怪⽽问之⽈:“若所市于⼈者,将以实笾⾖,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吾躯。吾售之,⼈取之,未尝有⾔,⽽独不⾜⼦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独我也乎?吾⼦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者,洸洸乎⼲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不知御,民困⽽不知救,吏*⽽不知禁,法斁⽽不知理,坐糜廪粟⽽不知耻。观其坐⾼堂,骑⼤马,醉醇醴⽽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何往⽽不⾦⽟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是之不察,⽽以察吾柑!”
  予默默⽆以应。退⽽思其⾔,类东⽅⽣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托于柑以讽耶?
  赏析
  这是⼀篇的寓⾔体讽刺散⽂,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以洗炼的笔墨记述了故事的经过,可说是全⽂的引⼦,作者先写柑⼦外表具有⾦⽟之美,其中却如败絮之劣,在⼀优⼀劣⽽形成的鲜明对⽐之中,⾃然⽽然地引起发问,“将炫外以惑愚瞽也?”也⾃然⽽然地引出指责,“甚矣哉,为欺也!”作者在此突出⼀个“欺”字,这是全⽂的核⼼,也是贯串始终的主线,看似不经意地提出,实则是精⼼设计的。正是这个⽂眼,才引起卖柑者⼤段的深刻的议论。
  第⼆部分是全⽂的重点,通过卖柑⼈之⼝,揭露那些达官绅⼠欺世盗名的真相。⽂章的构思⾮常巧妙,“卖者笑⽈”⼀
个“笑”字⽤得很好,⾸先表现在后⾯的⼤段议论只是由⼀个⼩商贩在谈笑诙谐中说出,这就亲切⼜可信;其次表现了⼀个普通⼈对那些不可⼀世的⼈的鄙视。⼩商贩的回答也是巧妙之极,⽤⼀句反问“⽽独不⾜⼦所乎?”它揭⽰⾯对“欺”道横⾏的社会,⼈们已经⿇⽊。紧接着再⽤⼀个反问“⽽独我也乎?”这个反问⽐前⼀个反问更有份量,它既突出了⾔者对“欺”道横⾏社会的强烈憎恨,⼜使愤懑之词如流涌出。为证实⾃⼰的论点,卖柑者以排⽐句式,历数了⾏“⼤欺”的⼈。先⽤两个长排⽐句描写武
将“洸洸乎⼲城之具”、⽂官“昂昂乎庙堂之器”,以之与柑⼦“烨然”外表相对照;接着⼜连⽤五个短排⽐句揭露其实质,原来是⽂不能治国、武不能治军之众。为了更琳漓尽致地宣泄⾃⼰愤世嫉邪之情感,⽂章⼜⽤两个反问句进⾏反复揭露。反复揭露使卖柑者“今⼦是之不察,⽽以察吾柑”⼀句指责得有理,批评得有⼒。
  第三部分是⽂章的结尾,作者没有写⾃⼰如何慷慨激昂地响应卖柑者之⾔,却是“退⽽思其⾔”,这样既使⽂章形成⼀种跌宕美,也表明作者在深思熟虑之中品味其⾔的真谛所在,承认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这篇⽂章由买卖⼀个坏了的柑橘的⼩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席话,以形象、贴切的⽐喻,揭⽰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的社会现实,有⼒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们本质上都是“⾦⽟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物,从⽽有利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能还有社会当下的⿊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
【篇五】经典短篇⽂⾔⽂赏析
  多歧亡⽺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列⼦
  杨⼦之邻⼈亡⽺,既率其党,⼜请杨⼦之竖追之。杨⼦⽈:“嘻!亡⼀⽺何追者之众?”邻⼈⽈:“多歧路。”既反,问:“获⽺乎?”⽈:“亡之矣。”⽈:“奚亡之?”⽈:“歧路之中⼜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戚然变容,不⾔者移时,不笑者竟⽇。门⼈怪之,请⽈:“⽺贱畜,⼜⾮夫⼦之有,⽽损⾔笑者何哉?”杨⼦不答。(追者之众⼀作:追之者众)
  ⼼都⼦⽈:“⼤道以多歧亡⽺,学者以多⽅丧⽣。学⾮本不同,⾮本不⼀,⽽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为亡得丧。⼦长先⽣之门,习先⽣之道,⽽不达先⽣之况也,哀哉!”
  赏析/鉴赏
  列⼦这篇寓⾔在结构上很有特⾊,采取了寓⾔套寓⾔的复合寓⾔的⽅法。⽺寓⾔故事本⾝从这个寓⾔引出另两个寓⾔,⼀个是⼼都⼦讲的三兄弟同学儒术领会却完全不同的寓⾔,另⼀个是⼼都⼦讲的众多⼈学泅⽔近半数⼈溺死的寓⾔,最后是⼼都⼦的评论。⼀些寓⾔选本,对这篇寓⾔往往只选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寓⾔故事本⾝,⽽不选从这个故事引出的后两个寓⾔故事,更不选最后的⼼都⼦的评论。但这种节选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只从歧路亡⽺故事本⾝,是不能直接领会到,⾄少是很难领会到这篇寓⾔的深刻寓意的。
  让我们先来分析歧路亡⽺故事本⾝。在这个故事中,杨⼦的邻居的⽺逃跑了,已经有家属亲友等⼈去追寻,还觉得⼈不够,⼜来请求杨⼦的童仆帮助去追,结果还是没有追到。为什么呢?因为岔路太多,岔路中间⼜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所以这么多⼈去追,还是追不到。杨⼦对这事感触很深,很长时间不⾔不笑,他的学⽣问他为什么这样,杨⼦竟然没回答。
  从整篇寓⾔看,当时杨⼦没有回答学⽣们的疑问,是因为杨⼦对歧路亡⽺⼀事,感触很深,⼀时难以对学⽣们解释清楚,需要采取譬喻的形式,特别是寓⾔这种⾼级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学⽣们明确⽆误地
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寓意,这也就是杨⼦对歧路亡⽺⼀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这篇寓⾔最后部分的⼼都⼦的⼀段话“⼤道以多歧亡⽺,学者以多⽅丧⽣。学⾮本不同,⾮本不⼀,⽽末异若是,唯归同返⼀,为亡得丧。”表达了这篇寓⾔的深刻寓意。“⼤道以多歧亡⽺”⼀句是对“歧路亡⽺”故事本事的概括;“学者以多⽅丧⽣”既是对众多⼈学泅⽔近半数⼈溺死故事的概括,⼜是对三兄弟学儒术领会完全不同故事的概括(这⾥“丧⽣”的“⽣”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命”,⽽还要理解为“性”字,当“本性”讲,“丧”⽣也应当作“丧失本性”。理解前⼀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之间,有⾮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前⼀个“⼤道以多歧亡⽺”故事是⽤以⽐喻“学者以多⽅丧⽣”的,意思是:求学的⼈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向,甚⾄丧失⽣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歧途。寓⾔中⼼都⼦的话“学⾮本不同,⾮本不⼀,⽽末异若是”。曾被西晋⼈卢谌⽤为典故,写在他的《给司空刘琨书》中:“盖本同末异,杨失兴哀。”这两句话中“本同末异”是⼼都⼦的话“学⾮本不同,⾮本不⼀,⽽末异若是”的浓缩;“杨朱兴哀”是歧路亡⽺故事本⾝中杨朱听说此事后⼼⾥难过,长时间不⾔不笑的⼼情概括,毫⽆疑问,这两句话是出⾃列⼦的这篇寓⾔。有的学者认为不是卢谌这两句话出⾃《列⼦》,⽽是伪作《列⼦》者,以卢谌的这两句话为素材,并根据这两句话伪造出歧路亡⽺的寓⾔故事。乍⼀看,卢谌引⽤《列⼦》和伪作《列⼦》者根据卢谌的这两句话敷演成歧路亡⽺寓⾔,两种可能都有。这两种可能互相⽭盾。⼀种是真的,另⼀种就必定是假的,究竟哪⼀种是真的,有必要作进⼀步的分析探讨。
  还有⼀种说法就是“或当时古书已有⽐章(伪)作《列⼦》者⽤之也”,这是⼀种“想当然”“也许有”的说法,从古代的⽂献记载和传世⽂献看,歧路亡⽺故事以及⼼都⼦的评论,均仅见于《列⼦》⽽不见于他书,如卢谌当时已有此事,也只能是《列⼦·说符》中记载了歧路亡⽺故事和⼼都⼦的评论的这⼀章,但持《列⼦》伪书说者,却偏偏不⽢⼼承认,说什么也许有别的古书有此章,伪作《列⼦》者引⽤了这个故事,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根据却硬要这样说,只不过是“遁辞知其所穷”罢了。
  从这篇寓⾔,我们还可以进⼀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不能三⼼⼆意,见异思迁。如果毫⽆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那就会歧路亡⽺寓⾔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所获甚⾄会有丧失本性甚⾄丧失⽣命的危险的。
  由这篇寓⾔凝炼⽽成的成语“歧路亡⽺”、“多歧亡⽺”,⽐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不专⽽迷失本性、迷失⽅向,误⼊歧途,⼀⽆所成,后果严重。如明马中锡《中⼭狼传》中说:“然尝闻之,⼤道以多歧亡⽺。”清初王夫之《读四书⼤全说》中指出:“⽽诸儒之⾔,故为纠纷,徒俾歧路亡⽺……⼀字不审,则⼊迷津。”
  告诉⼈们:在研究⼀门学问时,要把握⽅向,注重领会其实质,⽽不要被各种表⾯现象所迷惑。
  也⽐喻学习的⽅⾯多了就不容易精深。[语出]战国·郑·列御寇《列⼦·说符》:“⼤道以多歧亡⽺,学者以
多⽅丧⽣。”[近义]泛⽽不专[⽤法]偏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