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含译文注释寓意练习】
6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三人成虎文言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1)[诵]背诵。少(sh4o):小时候。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
告。⑦自是:从此。
翻译: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
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
[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
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翻译: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
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
也能做成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
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翻译: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
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
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
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
语:.
(四)螳螂捕蝉(《说苑》)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
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
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
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
侍卫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说话没有分量,劝阻肯定没有用,还会白白地断送性命,便想出一个好
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侍卫道:“后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
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
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
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
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
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