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
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考考预习情况
(一)记住文章的出处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 》,是 国丞相 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 》
(二)读准两个字音
溉 汲
辨析形似字(同音字)
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A.心旷神□ 意思: B.□笑大方 意思:
(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
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
(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
答案1 怡 愉快,快乐; 贻 遗留,留下
2孺 幼小; 濡 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整体感知
(一)准确理解文意三人成虎文言文
1、参读注释,理解词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于 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
2、翻译课文
3、复述故事
按照故事情节,简要地复述故事梗概。(不超过四句话)
4、划分层次
《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全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告诉别人说“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二)、有感情的朗读
1、文中写了几个主要人物?
2、揣摩各自的心理,体会各自的话语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三、合作探究
选取某个人的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小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明确: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揣摩写作主旨
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坡度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
三人成虎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
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