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及翻译【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全短篇及翻译
  学弈
  先秦: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三人成虎文言文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另⼀个学⽣⼤概只图弈秋的名⽓,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同在学棋,同拜⼀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下棋
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师,偶然分⼼也不⾏。有⼀⽇,弈秋正在下棋,⼀位吹笙的⼈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时⾛了神,侧着⾝⼦倾⼼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探⾝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是他的注意⼒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们把它记下来,⼤概是想告诫后⼈们,专⼼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意。
【篇⼆】⽂⾔⽂⼤全短篇及翻译
  三⼈成虎
  两汉:刘向
  庞葱与太⼦质于邯郸,谓魏王⽈:‘今⼀⼈⾔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否。’‘⼆⼈⾔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寡⼈疑之矣。’‘三⼈⾔市有虎,王信之乎?’王⽈:‘寡⼈信之矣。’庞葱⽈:‘夫市之⽆虎明矣,然⽽三⼈⾔⽽成虎。今邯郸去⼤梁也远于市,⽽议⾂者过于三⼈,愿王察之。’王⽈:‘寡⼈⾃为知。’于是辞⾏,⽽谗⾔先⾄。后太⼦罢质,果不得见。(庞葱⼀作:庞恭)
  译⽂
  庞葱要陪太⼦到邯郸去做⼈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个⼈说市集上有⽼虎,⼤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说市集上有虎,⼤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说:“如果三个⼈说市集上有虎,⼤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街上不会有⽼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说有⽼虎,就像真有⽼虎了。如今邯郸离⼤梁,⽐我们到街市远得多,⽽毁谤我的⼈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
辞⽽去,⽽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后来太⼦结束了⼈质的⽣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典故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交给对⽅作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段记载:
  魏国⼤⾂庞恭,将要陪魏太⼦到赵国去作⼈质,临⾏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虎,⼤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个⼈说街市上出现了⽼虎,⼤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开始质疑。"
  庞恭⼜说:"如果有第三个⼈说街市上出现了⽼虎,⼤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说,好像真的有了⽼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梁,⽐这⾥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不⽌三个。希望⼤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切我⾃⼰知道。"
  太⼦结束了做⼈质,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街市是⼈⼝集中的地⽅,当然不会有⽼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知的,但后世⼈引申这故事成为"三⼈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喻有时谣⾔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成虎",有时会误把谣⾔当成真实的。
【篇三】⽂⾔⽂⼤全短篇及翻译
  北⼈⾷菱
  明代:江盈科
  北⼈⽣⽽不识菱者,仕于南⽅,席上啖菱,并壳⼊⼝。或⽈:“⾷菱须去壳。”其⼈⾃护所短,⽈:“我⾮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北⼟亦有此物否?”答⽈:“前⼭后⼭,何地不有?”
  夫菱⽣于⽔⽽⾮⼟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
  有个出⽣在北⽅不认识菱⾓的⼈,在南⽅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连⾓壳⼀起放进嘴⾥吃。有⼈对他说:“吃菱⾓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为了掩饰⾃⼰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说:“北⽅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的⼭后⾯的⼭,哪块地没有呢?”
  菱⾓⽣长在⽔中,⽽不是⽣长在⼟⾥,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江盈科简介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湖南桃源⼈,明万历⼆⼗年进⼠,先后历任长洲县令、⼤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诗⽂理论主张为⽂应抒发当时代个⼈的真性情,反对“⽂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赞成灵性说。
【篇四】⽂⾔⽂⼤全短篇及翻译
  铁杵成针
  宋代:祝穆
  磨针溪,在象⽿⼭下。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妇⼈⾃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典故
  唐朝⼤诗⼈李⽩⼩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天,李⽩⼜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如果整天在屋⾥读书多没意思?”
  ⾛着⾛着,在⼀个破茅屋门⼝,坐着⼀个满头⽩发的⽼婆婆,正在磨⼀根棍⼦般粗的铁杵。李⽩⾛过去,“⽼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个绣花针。”⽼婆婆抬起头,对李⽩笑了笑,接着⼜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问:“是缝⾐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婆婆反问李⽩:“滴⽔可以穿⽯,愚公可以移⼭,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婆婆的⼀番话,令李⽩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篇五】⽂⾔⽂⼤全短篇及翻译
  守株待兔
  先秦:韩⾮
  宋⼈有耕者。⽥中有株。兔⾛触株,折颈⽽死。因释其⽾⽽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地中有⼀截树桩。⼀天,⼀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夜夜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然⽽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他⾃⼰也被宋国⼈耻笑。
  韩⾮简介
  韩⾮⼦⽣于周赧王三⼗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33年),韩⾮为韩国公⼦(即国君之⼦),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家,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后世称“韩⼦”或“韩⾮⼦”,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