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秋居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
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示例一:重读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符合诗歌的意境。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对诗句词语的重读音节的把握要建立在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基础上。因此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蕴藏的情感,准能体现 作者情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要重读的词语。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时代背景、人生遭遇等等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故选B
故答案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3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光明。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火把
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案】长精神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指振作、增加、增长。长精神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表明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故答案为:长精神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 家山即家乡。变儿童: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吴音渐已变儿童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