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大师约会》读书体会
    乌市第76小学    康晓琴   
《与大师约会》是莫言的短片小说集(之二)。通过此书是我首次接触莫言,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我听说这个人。尤其他是高密人,感觉新奇,所以,放假前期在图书馆问图书管理员求索莫言的书,想想自己文学功底肤浅,就先借本他的短篇小说读读吧,从中抽了一本。
借回家,放在案头,有时间就读几篇。不觉得咋地书就读了一半。读着读着,有种感叹,莫言的作品,是生活的高度提炼,这些短篇小说,虽说是早期创作的,可是其底蕴还是不言而喻。虽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中国肯定不光是莫言一个人,但是,毕竟他获奖了,对国人进行了次证明,圆了国人的梦。我文学功底肤浅,甚至不具备评论的能力,但是,近几年的接触,凤毛麟角,觉得中国的作家确实有不少人值得敬慕,因为他们在创作生活,概括生活,反应他们所在的社会现实。莫言,也正是如此。他的小说的短篇里,我说不好,但是都感受到他对所在社会生活之深刻感悟,他批判性、暗示性地刻画,人的悲哀或愚昧或无奈或人性的善良。
我读了一部分,有两点感受:莫言写的东西很朴实,构思的非常好;莫言写的东西都有生活现
莫言获奖实性,似乎感觉都是他那个背景的深化,是他那时代背景的再生。作家也许都肩负着点什么,莫言也不例外。我读过当代作家周国平、贾平凹、余秋雨,也读过近代的鲁迅,他们都有个共同之处,以自己的笔杆子,向不良的、甚至是残酷的东西宣战。莫言的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我想是偶然中的必然,获奖是偶然的,但是他的作品的创作性、深刻性、财富性,那不是偶然的,即使不获奖,也是必然,因为它写出社会的本来面目,给人以警笛。
莫言的作品读来,文字不晦涩,不难理解,很朴实,但是,觉得构思是在原生活的基础上的再现性创作,让人体悟着什么,说不好,但我读来感受他大胆的超越性,给我们读者暗示着社会现实性,觉得他在批判着的什么。譬如他写的短篇小说《普通话》《大嘴》《挂像》等等,都读来觉得是他经历的时代真实性写照,当然是背景的再塑造,读来觉得很亲切,很真实,也很有讽刺性意味。
我仅仅读了莫言的几个短篇,说过,以前没接触的,我想以后还会继续读莫言的长篇,体悟这位诺贝尔大奖的获得者的底蕴和人文情怀。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