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
     唐鸣镝 黄振宇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因此,对于江南园林艺术深入的理解与鉴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的内涵。
  综述
  江南一词,在明、清时期主要是指江苏境内的长江南岸地区。在明代,这一地区设有江南省,又称南直隶。清代乾隆年间江南浙江并列。近世一般根据人文地理特征的共性,
江南更为广泛地包括苏、皖南部及浙北的太湖流域水网地区。 江南园林风光江南园林,主要是指已知现存实例较多的苏南、浙北地区的古代城镇私家园林。它一般建于城镇平地上,与住宅相连,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再现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模拟、缩小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巧于因借,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风格素雅,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从时间上看,江南园林至少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明、清时期特别兴旺。保存至今的园林实物,一般也为清代作品,或带有明代乃至更早的五代和宋、元时代的特。从类型上看,江南园林可分为多种实用类型,即住宅、寺院、衙署、祠堂、书院、会馆等院落所布置的庭园。其中最为典型的类别就是宅园,这种宅旁另辟园地而建的宅园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从环境上看,明、清的江南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经济之发达冠于全国。农业亩产量最高,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朝廷赋税的三分之二来自江南。经济发达促成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人辈出,文风之盛亦居全国之首。江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花木生长。江南的民间建筑技艺精湛,又盛产优质石材,所有这些都为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江南的私家园林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作为这个高峰的标志,不仅是造园活动的广泛兴旺和造园技艺
的精湛高超,还有那一大批涌现出来的造园家和匠师,如明代的张南阳、文震亨、周秉忠、计成,清代的李渔、石涛、张涟、张然、戈裕良、仇好石等人,他们出的园林创作或理论研究,对中国造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成就,为国内其他地区所不能企及。这里绝大部分的城镇都有私家园林的建置,而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则更是精华荟萃之地,向有园林城市之美誉。今天,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江南园林已经成为其特定地域内的主要旅游吸引物,成为苏州、杭州、扬州旅游的代名词。
  城市山林———自然篇
  [哲学基础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客观的自然万物与主体的人原来就是一体,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和自然融合为一、协调共存,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把握自然、创造和谐。它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把天然之趣作为美的追求目标,是中国造园的基本精髓。 苏州半园 江南园林具有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共性,但由于观念形态上的差异和客观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是有所差异的。由此反映
到园林创作方法、表达方式以及艺术风格上,必然形成江南园林独有的特。江南园林大多由文人、画家设计营造,因而对自然的态度主要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情趣。这方面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多有体现。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把外在的自然山水比作内在的人的品质、德行,把人的情感引向伦理关系之中,所谓君子比德。对儒家来说,一切自然都只有作为人的道德象征才有意义。与士大夫们出世入世的哲学倾向相对应的是对人为作用的强调,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他们的愿望是在人为物质环境中保持与自然的联系,罗曾崖与户里,列镜谰与窗前。正是这样的哲学思想和环境背景,使江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大自然的美景加工、集中、概括,并与主观的相融合,通过置石、叠山、理水、养育花木等构景手段,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境界,最终表现出造园者的宇宙理想与人格思想。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山水的写意。江南园林所崇尚的自然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化自然
 [社会背景]
  隐逸避世,陶冶性情。在封建社会,官僚士大夫通过科举取得进身之阶,但出处进退都不
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朝廷内外党祸甚烈,波及面极广。知识分子宦海沉浮、祸福莫测,退亦忧,进亦忧,加上社会普遍的忧患意识,因而身居高位莫不忧心忡忡。有洁身自好、不屑仕宦、不满现实政治和名教礼制者,自不免对隐逸寄予憧憬,尤其崇尚远离尘世,对隐逸的崇尚,产生无限向往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情怀,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而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们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于是,营造第二自然”———园林,既避免了跋涉之苦、保证了物质生活享受,又可长期享受大自然山水的风景。由于苦闷感、压抑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种追求逍遥自在,享闲居之乐的生活,鲜明地反映在园子的命名上,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网师乃渔父、渔翁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比如,拙政园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晋代潘岳《闲居赋》),借凡人所浇花卖菜的事来喻主人做官不得志和清高的心境。
 [表现形式]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江南园林尤以城镇内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
野趣的小环境,虽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犹如点点绿洲,故被誉为城市山林。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在城市坊里隙地以园林景象再现自然空间,有如绘画之缩千里江山于尺素,对大自然进行概括,既包括山、水、树、建筑等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也包括气候、光、、声等环境要素。这种人工的自然山水,造园所受的客观制约条件很少,人的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创造游刃有余,导致丰富多彩的造园手法,可以不受地段限制,传达出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网师园风景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移天缩地所创造出的城市山林必然是咫尺山林,如同舞台小人生,园林则是小自然。江南园林的创作,也如京剧、写意画一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乃至某些程式化的做法。古典京剧脸谱以抽象的图案揭示角性格,借助一条马鞭、一支船桨,可以烘托出特定的境界与场景。同样,江南园林的一道云墙,可发人以山庄的联想;一湾清水,几块山石,可予人以深山濠濮的印象。江南园林或模拟山水画,或借鉴风景、田园诗文,或以自然风景名胜为蓝本,无论是林泉幽壑,还是澹泊湖山、山村曲径或水殿风荷,它的园林景象无不是按照一定的思想主题创作的,所以说,园林的自然是主观化的东西。大自然虽更广阔、更生动、更丰富,而园林景象则更集中
、更概括、更理想、更富情趣,正所谓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始终是江南园林所创造的主题。大型的宅园自不必说野趣天然,就是在建筑密集的小园中描写的自然风景,也不失其自然趣味。即便占地条件再差,也可借几株花木、一块湖石装点出其建筑所在的自然境界。比如网师园,建筑密度已达30%,其人工建筑过多势必影响园林的自然天成之趣,但网师园却能将此减少到最低限度。当人置身于主景区内时,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反而能体会一派大自然水景的昂然生机,可谓匠心独运。又如环秀山庄,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山体仅占半亩,却构出了谷溪、石梁、危崖、绝壁、洞室、幽径,建有补秋舫、问泉亭等园林建筑,把自然界中峰峦洞谷的形象集中缩写于咫尺一地。
  诗情画意———意境
  [概念]
  意境意境是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迁想妙得,情景交融而获得的一种优美的境界。它是客观的与主观的相统一的产物,是艺术家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拙政园 园林的意境是通过园林中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为深刻的优美境界,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对于欣赏而言,游园的感受是从直觉的赏心悦目的景象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的。对于创作而
言,这种生动感人的园林意境乃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理想、感情和趣味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对意境的追求是园林审美中的最高层次的追求。当直观的园林景象融会了游览实用的内容,融会了诗情画意与理想、哲理的精神内容,它便升华为本质的、无限的、统一的完美的审美对象,成为绕梁三日不止的弦外之音,园林才真正具有了意境。园林之所以比自然风景更能动人心弦和引人玩味,也在于此。意境是深藏在事物的内部、难以为人们所欣赏的。一方面,艺术家运用高超的技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可感受到的具体形象传递给游客。另一方面,对意境的领悟也需要以长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它虽是一种感性直觉,不必进行推理分析,却需要深厚的个人修养,只有这样,心灵才能更深入、直接地领会到意境的真相。
  [创作源泉]
山水画、田园诗对于山水画与风景园林的意境美,人们常使用诗情画意来表达,这大概也正说明,中国人的诗、画、园林风景这三者之间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在表达意境美这一点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互补的:诗启发了画中的意境,画又给诗的意境传达出令人看得到的具体形象,诗画结合,意境更加丰满。所以也可以说,诗画的结合,诗画与园林的结
合,正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特征。园林的意境创作深受山水诗画的影响。因为,意境首先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宋代的郭熙曾以景外意意外妙来概括意境的概念。他的所谓景外意,就是指的能使人看此画生此想如真在此山中的那种境界;所谓意外妙,是指使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的那种境界(《林泉高致》)。元代的艺术家提出山水画要表现出意趣,这江南春意思意即是指画家寓意于景的思想,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得山川之真趣,是客观的东西。这结合一体就成为艺术家着意追求表现的美的境界了。明代的高濂把艺术家所要追求的意趣境界分成:“天趣物趣人趣三个层次,认为三者兼备才好。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燕闲清赏笺》)。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致是:人趣去求物趣,从物趣显示出天趣。也就是说,以画家某种美的胸次、气质、情思去感受、熔铸与表现绘画的对象,从对物的的描写中,进一步揭示出物的神气,物的灵魂,物的内在生命。同时,也以艺术作品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的人品、胸次、气质、情思和趣味。那么,这种意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宋代欧阳修曾说:“萧条澹泊,此难画之意(《六一跋画》)。清代邵梅臣说:“萧条淡漠,是画家极不易到之工夫,极不易得之境界(《画耕偶录》)。清代钱杜说:“山水之要,宁空勿实(《松壶画忆》)。这样就把自然的情趣归纳
萧条淡漠空灵,这就是比形似更重要的内在精神。这是根源于老庄哲学的一种美学理想,是封建文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一种超尘脱俗的美学趣味。苏东坡在评论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经苏东坡点出,风靡古今,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诗、画与园林的结合也是中国园林的特之一,园林通过物质手段来表达诗的意境,诗词又以匾联、碑石等形式点出园林意境的主题。文字的语言与园林建筑的语言相结合,创造出风景美如画的园林艺术境界,以诗入画,以画入园,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因此说,园林是凝固的诗,又是立体的画。江南园林多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著名诗人、画家参与修建的,这就使园林融会了古代灿烂思想文化的精华。他们以极高的美学造诣,将园林艺术与传统的诗文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园林成为自然美、建筑美与诗画美三者的结合,且通过造景达到寄情、寓意、传神的高度境界。
  [表现形式]
  景,以山水画、论为基础,构筑园景。题,以诗、书为基础,表现诗话内外的情感。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状写、寄情、言志、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等。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
深远,园林艺术密切融合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但综合来讲,园林意境不外两种表现形式:园景和题咏,如同山水画的绘画与题跋一样。园林的美好景致加上点景的匾额、对联、题咏、碑刻等,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江南园林非徒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造园家以画构景、以画立意地创造园林景象,如同《园冶?掇山篇》中所描绘的:“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在《园冶?掇山篇》中,像这种刻意追求画意的做法曾多次提及,如计成在自序中曾说“……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即是一例。廊边窗外花树一角,或翠竹一丛,山间古树簇聚或散植,都要力求有枯木竹石图之意。即便是一草一木,或含笑,或开、或谢,都应具有画工之意。不仅要追求自然的形似,而且要把自然中的气韵反映出来,要把内在的本质、意义表现出来。在多方胜景,咫尺山林中,要能达到片石生情的意趣。但是,园林的意境往往是含蓄、朦胧的,它所蕴涵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赏者难以准确地领悟、把握,不过,借助文学语言,例如命名、题咏、对联等,正好将这些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思想意蕴顺利地传达给游赏者。它不仅使人体验出园林意境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更能引导人在赏景过程中产生多种兴味、联想,勾起怀古之情,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存意义,
达到情与景双向交流、和谐共鸣。楹联与匾额是中国园林独具的特之一,是传统造景的主题要素之一,也是园林欣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装饰,而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它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起着烘托园林主题的作用,对园林意境有画龙点睛之妙,就如《红楼梦》贾政所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午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又如拙政园中海棠春坞,指的是庭内种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风四面亭指的是四面临池的小亭,宜夏夜纳凉;“待霜亭周围遍植橘树,宜深秋登临;“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腊梅,宜冬日踏雪。文联辞对兼有书法之妙,更引人欣赏。杭州西湖边上的平湖秋月,有一幢空透、轻盈的重檐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与整个临水平台、湖面融洽配合,协调一致。那优美典雅的建筑与湖、树、皓月、倒影,组成了一幅娴静优美的图画,其间有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指点,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更有那平湖秋月建筑旁的桂花,飘来阵阵清香,在这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环境里,、香、声、味俱全,反复吟咏品嚼,不免使人遐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湖平如
镜、月光如昼、桂花香来的清凉秋夜,真是回味无穷了。镇江焦山顶上的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东面靠山,初看时景平淡无奇,但经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一对门联渲染,加上书法奇绝,诗意隽永,为小小的庭院建筑大为增。游人到此,无不心怀舒畅。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的题名,使人在未去之前,就从题名中产生想像。苏堤春晓,意为春天清晨去苏堤最好。再有明代诗人杨周有一首描写苏堤春晓的诗:“柳暗花明春正好,春湖雾散分林杪。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经这一题,就把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风光极为秀丽的苏堤园林艺术特和意境点了出来。小中见大———空间篇[概念]空间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是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正如老子对空间的深刻理解:“三十辐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这也就是说,修建园林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那个有用的、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生息所需要的园林空间本身。所以人们在江南园林中漫游,他们所获得的最深刻印象,并不是建筑物个体的造型,而主要在其变幻的建筑空间及园林意境的塑造。我国园林建筑注重空间的处理,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序列一般都是沿着一连串的庭院,由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交替运用而产生的。虚实、明暗、黑白灰共同组成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空间节奏,
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空间独特的艺术气氛。中国的艺术也都讲究虚实的处理。例如绘画,西方的油画总是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的光影都是具体而真实的现象。中国画却很重视空白,画面上留出的空白并不填实,是天空,是云海,并不感到空,而更有一种虚灵的意味。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是在无笔墨处,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句话点中了要害,一语道出了中国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 留园 这里,借用虚实相生的哲学观,也可以印证一下上面意境篇的一些内容:意境并不是完全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充分的,因此,中国画上常题有诗,这画是实,诗是虚,虚实结合就有诗情画意。园林建筑中常挂有匾联,点出园景的主题,也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