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紫砂陶刻江南春”的意境美
    宜兴紫砂陶以造型与装饰展示了作品的艺术形象,而陶刻是运用多而广的一种主流装飾技法。自明代中期紫砂实物问世以来的五百多年间,许多名工巧匠、文人雅士以及玩家、藏家参与紫砂陶刻设计创作,集诗、书、画、印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从而为陶刻装饰赋予了文人趣味和灵动洒脱的意境美,展示了紫砂装饰的美学特质和审美雅趣。紫砂陶刻作品“江南春”就是在器型设计和陶刻布局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1 陶刻的历史传承
    紫砂陶刻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追溯其历史传承的脉络,宜兴古彩陶的早期作品,已有刻绘的原始图纹。西汉时,就有记载文字的竹简,自东汉至北魏,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国兴盛,很多佛教圣地都有摩崖石刻出现,就是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都为名家手迹,气势恢宏,流芳百世。如北齐尖山王子深摩崖;唐代大臣、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为西洛龙门撰写摩崖碑,这些都是很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历史平行发展的如石雕、玉雕、印拓、古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唐代盛行的雕版印刷术等,成为文字、书画传承的另类方式。这些古老而优秀的镌刻技法,无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因而,宜兴紫砂陶刻装饰的应用,完
全遵循了从继承优秀传统到创新发展的艺术法则。
    紫砂陶刻发展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推清代嘉庆年间任溧阳县令的陈曼生,他是西泠八大家之一,文学、书画、篆刻造诣皆深,又酷爱紫砂茗壶,在任期间与宜兴名工杨彭年合作,设计了富有人文气息的茗壶图样十八种,被时人称为“曼生十八式”,并亲自执刀,或请幕友参与,在壶型上刻绘诗文、山水、花卉、虫鸟,世称“曼生壶”,名噪一时。这些经典造型、装饰仍然被今天从事陶刻的艺人所膜拜和借鉴,被公认为开文人参与紫砂创作先河的一代大家。而今,在紫砂艺术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事陶刻的艺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创新、创优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陶刻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折射了陶刻历史传承至今的必然规律。
    2 “江南春”的画面创意
    紫砂陶刻是艺人用刻刀在器型上刻出画面或文字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似书画家用宣纸与笔创作作品。涉及到器型的选择、画面的构图与布局,应做到创意设计为先,以型定饰为主,展示作品的意境美。
    江南是个好地方,江南的春天尤为灵动和美丽。历代文人墨客对江南的风光都有生动的描述,用诗词、歌赋寄情江南的山水胜迹,或用妍丽的画作抒发感情与梦境。在创作陶刻“江南春”(见图1)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使我深受启发,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诗抒情、写景、似梦如幻般的意境描述,使“江南春”的创意设计有了准确的定位和切入点
    器型设计:器型是陶刻的载体,凡壶、瓶、盆等都可用于陶刻诗与画,或局部、或全貌,彰显陶刻选题的包容性。而“江南春”表现的是远山近水、古风民居、草木葱茏、垂柳依依的春意柔情,展现画面的开阔意境。所以,在器型设计上为钵形,口径33cm、高12cm,底部内敛圈足,圆形向上,身筒部分向上內收,形成斜面,为陶刻画面通转布局提供视觉空间。同时,坯体选用细润紫泥,表面敷以米黄段泥,便于阴刻留下清晰的刀法层次效果。
    画面布局:“江南春”表现的是春天江南的春风貌,成陶后的画面展成长卷,长度约有一米,这就为画面创造了开阔的空间。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疏可以走马,密可以藏针,画面上太湖之滨的几处老屋,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略显沧桑;垂柳吐芽,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小桥流水,吹奏着春之乐曲;小舟、飞鸟、远山在空濛中编织甜美的梦境,或即将迎来江南春天
的日出。在上沿陶刻“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的草书字样。整幅画刀法轻重疾徐、层次分明、繁简得当,将江南春天的情致浓缩于紫砂器表,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地品味它的意境美。总体而言,这就是陶刻艺术在紫砂装饰中的魅力所在。作品在第六届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设计评比中荣获金奖。
江南春意思
    3 结 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历代艺人的不懈追求中,紫砂陶刻装饰已形成了特有的紫砂文化语言,利用陶刻技艺,与时俱进地讴歌故乡宜兴的山水胜景,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以及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已成为陶刻从业者创作的主流方向。陶刻作品“江南春”诠释了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正能量,给人以启迪与联想。作为从事陶刻创作实践的一员,须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以创新为己任,不断进取,为宜兴紫砂产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