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的古人小故事
    1、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
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书山存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
    3、勤能补拙
    郑板桥就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诚”字上下功夫。比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看一、二遍,就可以忘记它的内容,但郑板桥没用。于是,他就多念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可以念上百遍,直至融会贯通,全盘搞清楚才兹理会。他不仅勤奋好学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奋好学练。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整天,别人跟他骂人,他的提问也常常就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就是在著眼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沦为清代知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4、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吴国存有一位将军叫做吕蒙。他从小家贫,靠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练武功以外,没念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能够深入细致地念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必须他认真读书,吕蒙相从军中多务。孙权说道:“你说道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念史书、兵书,自己真的收益非常大。”从那以后,吕蒙发奋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回去探望吕蒙,已经开始时对吕蒙除了轻视之意。经过攀谈,辨认出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晓得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道:“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言,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道:“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5、映月读书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困,白天搞鞋维生,晚上就可以特地自学。点无力灯,他就拎书荣登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存有诗云:“就是时天无云,山馆存有月明,月下读数不下,风前诗云一声。”孟郊也曾存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表明许多古人都存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6、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就是说道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自学,夜晚点无力灯,车胤夏日里就捉住萤火虫上装在绢袋中照明设备,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耸立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提及了这个典故曰:“例如囊萤,如映雪,家虽散,学潜心。”
    7、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够筹钱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顶上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存有许多藏书,匡衡就至他家回去用料,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讶,反问他为什么,他说道:“我口臭主人的书,全部读它。”主人很受到敬佩,就用书并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变成了一个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者。
    三字经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