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抄报内容⼤全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要步⼊四⽉,即将迎来清明节,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抄报内容⼤全”,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我国⼆⼗四节⽓之⼀。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已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四节⽓⽐较客观反应了⼀年四季⽓温、降⾬、物侯等⽅⾯的变化,所以古⼈⽤它来安排家事活动。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清明与寒⻝的⽇⼦接近。寒⻝节是⺠间禁⽕扫墓的⽇⼦,渐渐的,寒⻝节与清明节合⼆为⼀,成为清明的别称。清明节不动烟⽕,只吃凉⻝成为习俗。陕⻄关中就有清明节吃凉⾯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常丰富有趣的,禁⽕、扫墓、踏⻘、荡秋千、蹴鞠、打⻢球、插柳等活动。因为清明节寒⻝之⽇禁⽕,为了防⽌寒⻝冷餐伤⾝,所以⼤家参加⼀些体育活动,以锻炼⾝体。
荡秋千
  荡秋千
  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体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蹴鞠
  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相传是⻩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术。
  踏⻘
踏⻘
  踏⻘⼜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清明,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
  植树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所以⾃古⼀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1979年,⼈⼤常委会规定,每年三⽉⼗⼆⽇为我国植树节。
放⻛筝
  放⻛筝
  放⻛筝是清明时节⼈们喜爱的活动之⼀。每逢清明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筝下或⻛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还把⻛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把它们送往天涯海⾓,
  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即事》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重清明,⼈⼼⾃愁思。
  ⻋声上路合,柳⾊东城翠。
  花落草⻬⽣,莺⻜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后登城眺望》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卿
  ⻛景清明后,云⼭睥睨前。
  百花如旧⽇,万井出新烟。
  草⾊⽆空地,江流合远天。
  ⻓安在何处,遥指⼣阳边。
 《清江引·清明⽇出游》
  《清江引
  明·⺩磐
  问⻄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穿杨柳嘶,⼈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郊⾏即事》
  《郊⾏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事,春⼊遥⼭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坐苔矶;
  莫辞盏酒⼗分劝,只恐⻛花⼀⽚红;
  况是清明好天⽓,不妨游衍莫忘归。
 《苏堤清明即事》
  《苏堤清明即事》
植树节的手抄报大全  宋·吴惟信
  梨花⻛起正清明,游⼦寻春半出城。
  ⽇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怀⽍意,企图谋害太⼦申⽣、公⼦重⽿,扶持⼩公⼦莫⻬继位。介⼦推等忠⾂知道后,便保护着重⽿离开晋国避难。有⼀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林⾥迷了路,⼜累⼜饿实在⾛不动了,就在重⽿断粮待毙之时,介⼦推到⼭沟⾥,把腿上的⾁割了⼀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当重⽿吃后知道是介⼦推腿上的⾁时,⾮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推回答说:“我不求你⽇后报答,只求你关⼼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推与众⼤⾂忠⼼耿耿随重⽿流亡⼗九年后,在国⼈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回国即位。当⻋⼦快进国都时,重⽿把陪伴⾃⼰流亡⽤过的破席⼦扔了。介⼦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家孝敬⽼⺟。
  重⽿经历了千⾟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晋⽂公。晋⽂公执政后,在封赏⼤⾂时,跟随他的有功之⾂均得到⾼官厚禄,却忘了介⼦推。经有的.⼤⾂提醒,晋⽂公省悟过来,⼗分悔恨,觉得对不起⼦推⼤⾂,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介⼦推。介⼦推不愿再当官,便携⺟⼀起到⻛景秀丽的绵⼭岩洞中隐居,草⾐寒⻝。此事不久便被晋⽂公知
道,⽴即亲⾃率众⼤⾂到绵⼭访求。
  晋⽂公⼀⾏到了绵⼭下,派⼈上⼭百般呼唤,只有⼭⾕回声,不⻅介⼦推出林相⻅。这时,晋⽂公要急于⻅到介⼦推,想到他是孝⼦,如果⽕焚绵⼭,介⼦推为保全⽼⺟性命,⼀定会背⺟出⼭。结果⼤⽕烧了多⽇,还不⻅介⼦推的踪迹。晋⽂公⼜率⼈进⼭寻,未能到介⼦推⺟⼦遗骸及物品,后有⼈从半⼭岩的岩洞中到了半张破席⼦。晋⽂公接过席⼦细看,只⻅上⾯写到:“割⾁奉君尽忠⼼,但愿主公赏清明;⾂在九泉⼼⽆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为介⼭,将⼀⼭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推⺟⼦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介庙”于绵⼭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员把焚烧林的残⽊拾上⼏块,给⾃⼰做了⼀双⽊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鞋在宫厅⾏⾛,呱嗒呱嗒地声⾳提醒⾃⼰看着⾜下,就好像看到了介⼦推,后来⼈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下”。
  晋⽂公焚绵⼭之⽇,正值“清明节”。晋⽂公⼗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节”。后⼈为怀念敬仰介⼦推,每逢“清明”都不举⽕,冷⻝⼀⽉,以后逐渐减⾄三⽇。“寒⻝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第⼆年清明节,晋⽂公率众⾂到绵⼭下的介庙祭奠介⼦推,看到焚烧林⼭坡上的被烧柳树死⽽复活。晋⽂公以为柳树是介⼦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
⼭踏⻘,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前⼀是为“炊熟⽇”,⼈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推蒸饼”;也有⼈家⽤⾯粉和枣泥做成燕⼦状饼(三⾓馅饼),然后⽤柳条串起挂在⻔据上晾晒,称作“⼦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且⻘年男⼥要上⼭踏⻘,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