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把孩⼦们送进⼤学,做⽗母的少不了吃苦受累(记者刘蔚丹摄)  楚天⾦报(微博)讯□策划/张国安采写/本报记者李昌建徐伯⾏
  ⼜是⼀年⼊学时。孩⼦读⼤学了,你准备每⽉给孩⼦多少零花钱?作为出⼊⼤学的新⽣,你打算⼀个⽉花多少钱?这都得有个盘算。为此,8⽉以来,本报记者分别选取武汉⼤学(微博)、华中科技⼤学(微博)、湖北⼤学、江汉⼤学及在汉的三本院校、⾼职⾼专,随机采访调查了数⼗名全⽇制本、专科学⽣,学段从⼤⼀到⼤三,以问卷形式调查他们的每⽉消费,并进⾏了统计分析。
  刚开学是花钱的⼤头
  置办“⾏头”近万元
  今年的⼤⼀新⽣上⼤学前购置价值不菲的“装备”,让不少家长有些吃不消。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今年,汉阳市民李秀的⼥⼉考上了华中师范⼤学,“⾼考之前,我就答应⼥⼉,她考上⼀本⼤学,给她2000元钱作为奖励,这笔钱任她⾃由⽀配。”李秀说,⼥⼉通知书来了之后,她就按约定将钱给了⼥⼉,很快,⼥⼉就⽤2000元买了⼀部⼿机。“过了⼏天,⼥⼉跟我说同学都在准备买笔记本电脑、MP3、MP4等。于是,她⼜跟我提出购买⼀部电脑和⼀部MP4。”李秀说,这“两⼤件”⼀下⼦⼜花去了六千多元,加上⼊学前她为⼥⼉置办的1000多元的⾐物,总花费已经近万元。
  “如果⼈家的孩⼦都买⼿机、电脑,我们的孩⼦没有,不仅孩⼦不⾼兴,家长也感觉不好受。”李秀⽆奈地说,现在的孩⼦都是独⽣⼦,如果他们不满⾜孩⼦的要求,孩⼦就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掏腰包”。
  到校之后,花钱的地⽅也不少。“洗漱⽤品70元,⼿机话费100元,⾐服320元,费200元,学习资料费150元。”开学到校仅3天,华中科技⼤学的⼩黄就已经⽤掉了800多元,⾯对接下来在学校需要开⽀的其他费⽤,她尚⽆预算。“每学期开学都需要购置⼀些⽇常⽤品,开销⼤也是没有办法的。”
  ⽽她的室友⼩陈除了购置⽇常⽤品花销了700元,另外买新⼿机花了1600元,和朋友聚会、吃饭、唱歌共⽤掉近800元,开学这⼏天就开销3000多元。
  爱吃、爱玩、爱美、爱读书
  消费集中在四⽅⾯
  爱吃、爱玩、爱美、爱读书……⼗⼋九岁的年轻⼈正处在消费欲望最旺盛的时期。调查数据显⽰:当前⼤学⽣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活费(⾐、⾷、住、⾏)、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旅游、娱乐等)以及⼈际交往消费(⼈情往来、恋爱)等四⼤⽅⾯。
  在被调查的消费⽀出中,⾷品⽀出占四成左右,买⾐服⽀出占⼀⾄两成,休闲娱乐、健⾝占⼀成,买
书、⽂具、学习⽤品等占⼀成,⼈际交往占约⼀成,其他消费占⼀成。
  在“吃”上,个别⼤学⽣的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端的趋势。华中师范⼤学外语学院的王同学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学⾷堂的饭菜已经⾮常丰富,但不少有条件的同学还是会约⼏个好友,时不时到外⾯改善伙⾷。他们去的餐厅有的很⾼档,两三个⼈花费就要三四百元。调查显⽰,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以及⼀些价格不菲的特⾊⼩吃,已成为部分⼤学⽣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
  ⼥⽣喜欢化妆品、⾐服,男⽣喜欢⼿机、电脑、PSP这些电⼦产品。记者了解到,普通⼿机、电脑、数码相机在⼤学⽣中已经不新鲜了,⽽PSP、⾼档⼿机、便携电视等“新三样”才是现在很多学⽣开学前的追求⽬标。
  “⼈情”花费⼀年下来也不少。同学过⽣⽇、考试得⾼分、当了学⽣⼲部、⼊了党、评上奖学⾦、⽐赛获奖、和⼥友回家见
⽗母、实习请⽼师吃饭……这些必要的社会活动频繁,开⽀也不少。据统计,近六成⼤学⽣在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中每年要花费600元以上,近三成的⼤学⽣这类花费在1000元左右,⼀成左右的学⽣每年要花费数千元。
  消费结构发⽣变化
  电⼦产品花费颇⼤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上费成了消费热点。该调查显⽰,每⽉100元到200元的上费占据较⼤的⽐例。
  此外,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聊天、发短信、上等已经成为⼤学⽣⽣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所调查的⼤学⽣中,通信费在50元左右的占到了三成,⽉花费⾼于80元的占到40%。此外,有超过23%的⼤学⽣通信费预计花费 100元—200元。不少学⽣坦⾔,如今⼿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话费,还要⽀付相应的络流量费等,开销也越来越⼤。⼀些学⽣甚⾄表⽰⾃⼰的通信费⽤已经占到了⽣活费的10%左右。
  与此相反,购书⼈则从⼤⼀到⼤四递减,每⽉在书报上开⽀不⾜50元的占到了七成。从调查来看,主要有以下⼏个原因:⼀是⾼年级的⼤学⽣更侧重使⽤学校图书馆等教育资源;⼆是掌上电脑、MP4、ipod、⼿机等电⼦产品越来越发达,直接造成络书籍、电⼦杂志的普及;三是校园⽂化的多样化导致学⽣⽣活的复杂化,⼤部分学⽣都“没有多余的精⼒”花费在阅读上。
  “计划意识”有待加强
  ⽇⼦过得“前松后紧”
  调查中,四成左右的学⽣都表⽰“钱不够花”,“每个⽉⽉初、⽉中⽐较宽松,越往后去越窘迫”,以后的
⽇⼦只好节⾐缩⾷。“学校旁边有个⼤卖场,⾥⾯有很多的店铺,卖啥的都有,每天吃完晚饭后,总和同学去那消费,每个⽉1000元的⽣活费也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花光了。”武汉科技⼤学⼤⼆⼥⽣⼩鹃说。
  在回答“本⽉超⽀了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近⼀半的学⽣选择“先花下个⽉的”,20.22%的学⽣则选择“向⽗母打电话要钱”,少部分学⽣则选择“勤⼯俭学”、“同学借”,可以看出⼤学⽣对家长的依赖性⾮常强。
  调查显⽰,⼤学⽣还没有相应的理财观念和⽔平。“我从来都没有记账的习惯,钱都是稀⾥糊涂地花,等去ATM取款时才知道已经没钱了。每个⽉900多元的⽣活费往往熬不到⽉末,最后只好向家⾥‘求救’。”武汉⼯业学院⼯商学院⼤⼆男⽣刘本浩说。
  将每天的⽇常消费都记在本⼦上,这有助于学⽣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哪些地⽅花了多少钱,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消费习惯。然⽽,在记者的调查中,有记账习惯的学⽣不到三成。
  经济来源主要靠爹妈
  消费层次呈两极分化
  尽管⼤学⽣在校外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调查结果显⽰:九成以上的⼤学⽣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爸爸、妈妈都是⼯薪族,但还是尽努⼒供我上学,所以能省还是要省。”⼤⼆
学⽣刘盼说。
  看到⽗母为⾃⼰上学花费很多,刘盼表⽰,⾃⼰⼼⾥也感觉很愧疚,但毕竟⾃⼰还没有上班,不能挣钱。假期打⼯挣的那点钱,贴补⼀下平常的⽣活还⾏,要是供⾃⼰上学,确实⼗分困难,“没有办法,只能靠⽼爸、⽼妈了。”他说。
  调查结果显⽰,⼤学⽣这⼀体在经济消费⽔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不含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达到2.22万元,⽽年消费最低的只有3600元,⽐较节约的学⽣⼀年消费在1万元左右。这其中九成以上的⼤学⽣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通过⾃主创业或勤⼯俭学来补充⽣活费的不到两成。从男、⼥⽣年消费额对⽐来看,⼥⽣在花钱精打细算⽅⾯要远远⾼于平均⽔平。
  消费⾼于⽗母感念挣钱不易
  绝⼤多数学⽣“⼼难安”
  楚天⾦报讯 “算算每⽉的消费账,⼼情很复杂!”武汉⼯业学院⼯商学院的李同学在接受调查时,表⽰⾃⼰每⽉⽣活费是⽗母⼯资的⼀半。
  本报的调查结果也显⽰,44%的⼤学⽣认为⾃⼰消费⽔平⾼于⽗母,只有16%的学⽣认为⾃⼰消费⽔平低于⽗母,其余的选择“基本相同”或“很难说清”。但具体到来⾃城市和农村的⼤学⽣,数据却有分歧。
58%的农村⼤学⽣认为⾃⼰消费⽔平⾼于⽗母,⽽城市⼤学⽣⼤多认为⾃⼰消费⽔平低于⽗母。消费⽔平⾼于⽗母,不等于就是“⼼安理得”,调查中,⽉消费超过1200
元的学⽣,超过九成认为⾃⼰“该反省反省了”。家住安徽省马鞍⼭市的华师⼤⼆学⽣⼩赵就是其中典型的⼀个。
  ⼩赵对记者说:“我家条件还不错,⼤⼀刚来时,想着长这么⼤第⼀次要离家那么久,⽗母怕我亏待了⾃⼰,出门给我准备了1万块钱,没想到两个⽉不到就花光了。”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刚开学,⾷堂吃不惯。早饭去楼下吃⽜⾁⾯6块;中午在学校旁边炒个⼩炒,其他⼀算也要12块左右;晚饭就去打个盖饭,10块;晚上拉着寝室的哥们出去喝酒,要⾯⼦,基本上都是我请客,这⼀餐基本就要个六七⼗块了;⾐服长这么⼤从来没⾃⼰动⼿洗过,都是拿洗⾐店去洗,再加上什么抽烟、买⽔、费、出去玩什么的,杂七杂⼋⼀算下来,⼀个⽉光这些就花了两千多。”
  他接着说:“这还不算⼤头,⾃⼰在家随⼿惯了,⼀不⼩⼼⼿机就丢了,⼆话没说去买了个新的,花了两千多。刚来学校,喜欢打电话,跟家⾥⼈联系,跟朋友联系,邀请那边朋友到武汉来玩,来了吧你也要接待⼀下,吃饭啊,出去玩啊,也是少不了的……于是,两个⽉不到,这⼀万块就没了。”
  说起这些,⼩赵现在还有些⼼疼,“现在渐渐约管住⾃⼰了,都去⾷堂吃,中午花个六七块就够了,⾐服呢也⾃⼰洗,也知道怎么⽤钱了,现在⼀个⽉⽣活费900元⾜矣。”⼩赵说⾃⼰在这⼀年的变化已经让
⽗母刮⽬相看了。“我发现读⼤学时特别会花钱,⼀个⽉平均要花掉900多元,但是⼯作以后,才知道⽣活不易,1500元的⼯资除去租房、⽔电、吃饭、交际外,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更了解挣钱的⾟苦,想着⽗母按⽉给我们⽣活费,是多么不容易!”⼀名刚刚毕业的学⽣说。(本报记者李昌建徐伯⾏)
  “晒”账单⼈均⽉⽀出980元
  楚天⾦报讯□策划/张国安采写/本报记者李昌建徐伯⾏
  ■学⽣谈⼼:想节省点花,但遇到好吃好玩的⼜有点“HOLD不住”。
  ■家长语录:开销是有点⼤,但是他从来没有⼀个⼈在外⾯⽣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师声⾳:按需⽀取,量⼊⽽出,切忌冲动消费;⼼系社会,胸怀国家,要有感恩的⼼。
  ■专家建议:⼤学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来说,已经是⼀笔不⼩的开⽀,所以那些可有可⽆的奢侈品没有必要⼀次配齐。⼤学⽣需要什么,应该靠⾃⼰打⼯挣钱去买,只有⾃⼰去体验过劳动的艰⾟,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受访学⽣平均计算
  每⽉800元或是“标配”
  “⼀⽉⼆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千⼉⼋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户。”某⾼校站BBS上的顺⼝溜,反映出⼤学⽣消费⽔平的差异性。
  ⼩李是武汉理⼯⼤学的⼀名⼤⼆学⽣,他表⽰⾃⼰从来不亏待⾃⼰,花钱⽐较⼤⼿⼤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下他的⽇常开销——“过早,⽜⾁⾯7元;中午⼀个⼩炒、⼀瓶饮料总计14元。晚饭炒饭或者盖饭,素的6元,荤的10元;夜宵是泡⾯加⽕腿肠,总计6元。偶尔出去喝酒,25元。平⽇⾐服给洗⾐店10—20元/周;平⽇杂七杂⼋的(如游戏点卡)120元/⽉,在外上⼀个⽉也要⼏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出去玩。
  记者简单算了⼀下,⼩李⼀个⽉的⽣活费⼤概是1850元。
  ⽽同样是⼤⼆学⽣的⼩张,却表⽰⾃⼰⼀个⽉家⾥补贴300元就够了,运⽓好甚⾄不需要伸⼿家⾥要钱。“每天都在⾷堂吃,早饭3元,中午和晚上都是6块,没有消夜的习惯,每周⽇也有次聚餐,AA制每个⼈只需出20元,课余时间⽤来写稿赚钱,因此也没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个⽉如果按花费来算⼤概也需要个800元左右,但因为⾃⼰在⼀些⽐较有名⽓的站进⾏⽂字⼯作赚钱,⼀个⽉少说也有500元的收⼊,所以基本上给家⾥的负担还是⽐较⼩的。”
  更多的学⽣,则介于⼩李和⼩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消费数据进⾏算数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家长内⼼相当纠结
  给多怕浪费给少怕不够
  ⼤学⽣每⽉⽣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够⽤⼜不浪费?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去年整个夏天都⽐较开⼼,⼉⼦考上了武汉⼤学,录取的也是热门专业。为了奖励⼉⼦,李⼥⼠拿出多年的积蓄,给⼉⼦买了⼿机、笔记本电脑,⼉⼦也⾮常开⼼。很快,李⼥⼠⼜纠结起来——因为⼉⼦的⽣活费。她原本
计划⼀⽉给⼉⼦800元的⽣活费,但⼉⼦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
  李⼥⼠说,⽼公下岗,⼀家⼈的⽣活全靠⾃⼰的⼯资,⼀个⽉1000元,家⾥负担太重,也害怕⼉⼦⼿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真怕⼉⼦钱不够花,委屈了⼉⼦。
  ⽽家庭条件稍好⼀点的戴先⽣,对⼉⼦每⽉2400元的⽣活费,倒不是很介意。戴先⽣的⼉⼦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学。对于⼉⼦在学校的开销,戴先⽣说,开学时给孩⼦的4000块钱本是三个⽉的开销,但
过了不到⼀个⽉,⼉⼦就说钱已经⽤光了。“开销是有点⼤,但是他从来没有⼀个⼈在外⾯⽣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在湖南长沙县⼀家印刷公司当会计的李先⽣表⽰,孩⼦⼤了,消费需要有“计划”。李先⽣的⼥⼉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学,对于⼥⼉的消费观,李先⽣这样说,上学之前,已经带⼥⼉来武汉“实地考察”了⼀番,回去以后,和⼥⼉⼀起把在武汉旅游的发票核算了⼀下,⼀起分析分析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同时让⼥⼉⾃⼰想想,如果真上⼤学了,⼀个⽉要多少⽣活费。最后按⼥⼉报的数给,培养孩⼦的消费观念。”
  当记者询问⼥⼉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笑着说:“⼥⼉报了个⼀千,我蛮开⼼的,还⽐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也补充了⼀下,如果⼥⼉不够⽤,家⾥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疼⼉⼥的⽗母呢?
  消费⽔平要量⼊为出
  ⽼师普遍认为消费应有计划
  对于学⽣每⽉的花费,⽼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些⾼校的任课⽼师和辅导员。
  “从我教学这两年的观察发现,‘90后’明显在消费上⾼于80后了。有些学⽣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
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名辅导员表⽰,⽽很多80后学⽣也对90后的消费⽔平感慨不已。他认为,学⽣的消费⽔平⼀定程度上决定于家庭实⼒,但如果学⽣不能进⾏“计划消费”,最终会导致铺张浪费。
  但他表⽰,“‘奢侈型’消费的学⽣属于⽐较极端的例⼦,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便⼲涉学⽣的⽀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学钱⽂斌⽼师表⽰,如果学⽣有⼼节约,⼀个⽉的⽀出应该不⾄于超过千元。“⽐如吃饭,⼤学⾷堂有国家给予补贴,⼀餐饭⼤概六元⾜矣,⽽且⽐校外安全、卫⽣。”
  钱⽼师告诉记者,⼤学⽣主要是购买⼀些硬件设备⽐较花钱,⽐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较⼤⼿⼤脚。他建议⽗母,⼀次不要给太多钱。有的⽗母⼀次给了四个⽉⽣活费,没想到孩⼦两个⽉不到就花光了,⼜向家⾥要,这样是不好的。家长可以分次给,⽐如每个⽉或者3个星期给⼀次,培养⼀下孩⼦的理财观念。⽣活⼀段时间以后会慢慢适应的,花钱就会⽐较克制了。此外,钱⽼师还建议⼤学⽣可以打⼀下⼯,培养⼀下社会经验,充实⼀下⼤学⽣活。
  ⽽中国地质⼤学江城学院的刘美中⽼师认为,⼤学⽣在校学习⽂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活,合理分配⽣活费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长期泡在吧,像游戏点卡这种费⽤就是⾮必要⽀出,应减少。对于⼤学⽣来说毕业就意味着要真正进⼊社会,所以要⼼系社会,胸怀国家,同时也要怀着⼀颗感恩的⼼去谢谢
养育你的⽗母,体会到⽣活费的来之不易,不要⼤⼿⼤脚,浪费⽗母⾟苦挣来的钱。
  “再富也不能富孩⼦”
  专家称经历磨难才能成长
  华中科技⼤学社会学博⼠吴⼀鸣表⽰,在中国,⼀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孩⼦考上⼤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还容易使孩⼦养成⼤⼿⼤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学⽣需要什么,应该靠⾃⼰打⼯挣钱去买,只有⾃⼰去体验过劳动的艰⾟,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鸣说,⽬前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90后学⽣依靠家长给钱,不愁吃不愁穿,已经习惯了⾼消费。较之于⼗⼏年前的学⽣在思想观念、⾏为⽅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为⽅⾯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疼爱孩⼦⽽实际上⼜是‘陷害’孩⼦的⽂化观念和教养⽅式,使孩⼦从⼩就在⽗母的精⼼呵护下⽣活,⾃我⽣存发展能⼒很弱,从⽽造成了不少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理性态度⽅式;另⼀⽅⾯,⼜受到了改⾰开放以来西⽅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化的影响,许多学⽣上⼤学后,对⾦钱不知道珍惜,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疑极其不利。”
  吴⼀鸣建议,⽬前,⾼校寝室基本安装了固定电话,图书馆、教学楼内也随处可见卡式电话,教学楼内都设置了机房,学⽣上⼗分⽅便,⼿机、电脑等并⾮是⼤学⽣活的必需品。我们应借鉴西⽅“再富也不能富孩⼦”的做法,对孩⼦,给他们营造⼀个适合的环境即可,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奢侈攀⽐要不得,盲⽬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应量⼒⽽⾏,适可⽽⽌。
  ⼀位“励志型”⼤学⽣的⽉账单
  性别男(⼤⼆)
  早餐不吃
  中餐⾷堂打饭12元
  晚饭学校周边10元
  消夜泡⾯+⽕腿肠+⽔8元⽇常必须⽀出总计100元娱乐⽀出上费200元,打球买⽔之类⼀个⽉花⼤概50元其他⽀出每周聚餐,每次30元左右消费习惯⽆是否打⼯有,做⽂字类兼职
  总计 300元左右
  备注:⽐较少向家⾥要钱,如果运⽓⽐较好,这个⽉赚得多可不⽤家⾥要钱
  ⼀个⽉以3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