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265·
智者论道
从《求雨》看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
吴洁菲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风格鲜明的杰出作家,短篇小说《求雨》完美地呈现了赵树理创作的基本风貌。这是一篇以破除封建迷信为主题的“启蒙小说”,而完整的故事、精彩的“扣子”、以言行塑造人物等艺术特则赋予小说浓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创作特;《求雨》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9-0265-002
“追求文学创作的平民化原则,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作家最为迫切的人文理想。然而,在20世纪二
三十年代,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根本没有实际的作品成果作为支撑;只是到了40年代以后,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缺少平民作家的客观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赵树理现象’的出现与影响,既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同时也体现着新文学发展史的历史必然性”[1]。纵观星璀璨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赵树理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为自己赢得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方向性人物:“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2]
下文试以《求雨》为例,管窥赵树理小说
之创作特。
一、赵树理小说之主题思想
一谈起赵树理的小说,绝大多数人可能立马想到的是“问题小说”,因为,赵树理曾经明确表示,他进行创作主要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提出、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重要问题:“我在做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3]
风雨小说。事实上,赵树理也确实是这样做了,例如,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耕者有其田”、彻底激发千万农民革命激情的重大决定,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出现了中农利益被侵害的偏差,于是,赵树理及时创作
了小说《邪不压正》,以此“写出当时当地土改全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使土改中的干部和众读了知所趋避”[4]
。但赵树理同样说过:“我不
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5]
启发农民觉悟、向农民宣传
新思想,这才是赵树理进行文学创作的最初动机和出发点。
在赵树理的创作生涯中,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始终是赵树理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主题。只不过是,这一启蒙的主题,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支流,有时是作品中的主流而已。如果说《李有才板话》是在深刻揭露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大力倡导务实求真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也以春风拂面般的温和方式,对潜藏于落后农民灵魂深处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那么,《求雨》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以启蒙为旨归的短篇小说。按照赵树理自己的说法,《求雨》不应该算是一篇“问题小说”,因为,《求雨》表面上写的
好像也确实是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遭遇旱灾,如何抗御?但这一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因为,随着开渠的成功,旱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既然不是为了借小说这一载体具象化地展现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那么,赵树理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创作呢?其目的当然是在于对民众实现“思想启蒙”——破除封建迷信思想。金斗坪村又一次遇到了严重旱灾,怎么办?政府是号召大家通过开渠、打井等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于是就产生了以党支部书记为首的“开渠抗旱”一派人马。但由于历史上每逢旱灾都是到龙王庙去求雨,因此,又出现了以土改积极分子于天佑为首的齐集龙
王庙求雨的一派。可以说,这两路人马是随着事态的相关变化而出现了极为有趣的此消彼长的循环,当开渠工作进展顺利时,原本在求雨阵营中的人就不断加入到了开渠的队伍,开渠派顿时壮大了起来;当开渠遭遇到困难没有进展时,开渠阵营中的一部分人又跑到了龙王庙去求雨了,求雨的队伍又逐渐庞大了起来。最终的结果是:求雨毫无效果,不见一丝风雨,而开渠倒是眼看就要成功了,于是乎,开渠的人不断增多,而求雨的人则是不断减少,以至于最后剩下的顽固分子于天佑在给龙王磕了个头、说声得罪后,也离开了龙王庙。小说《求雨》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可以为人们避灾赐福,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来掌握。
二、赵树理小说之艺术特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最大特便是扑面而来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
的现代小说形式,既使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乐意接受,又能够反映现代生活,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6]。
中国传统小说一个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性,长篇小说如《西游记》讲述的主体故事是唐僧师徒4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回真经的传奇故事,《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雄割据、三国鼎立、最终天下归晋的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红楼梦》则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出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人生百
智库时代
·266·
智者论道
态。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全书总计近500篇,或讲述爱情传奇,或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或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压迫,每一故事尽管篇幅短小,但都是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写得怪异诡谲,变幻莫测,乃至一经刊行,便风靡天下。总之,无论是长篇小说,亦或是短篇小说,都是在讲述一个或大或小的生动故事,“情节完整,故事性强,这是传统小说共同而显著的特征,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
楚人物,故事连贯到底,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清楚,有头有尾,这几乎成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金科玉律”[7]
,以致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不是“性格小说”而是“故事小说(情节小说)”。赵树理小说的创作成功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和创新。可以说,构成赵树理小说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首要因素便是其强烈的故事性,其小说“大多为纵向型的故事体,整体上是一个有头有尾、首尾相顾的圆形结构”[8]
,《求雨》就曲折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破除封建迷信的完整故事,土改后,金斗坪村又遇上了极为严重的旱灾,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带领一部分众开渠引水救活了庄稼,老贫农于天佑带领部分农民去龙王庙求雨结果徒劳无功,没有求得半点风雨,最终连最迷信、最顽固的于天佑本人也离开了龙王庙为自家引渠水抗旱保庄稼,整篇小说紧扣“开渠”和“求雨”这对矛盾精心编织了一个完整故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众要素一应俱全,一气贯通。
讲故事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通行做法,绝大多数小说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几乎没有不讲故事的,但如何来讲述故事,则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有的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则是讲部分故事;有的是按故事发生的自然时序按部就班的讲,有的则是将一个故事有意揉碎了忽东忽西地讲;有的是单线索地结构故事,有的是多线索地结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赵树理出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讲一个完整故事之特点,
同时,其讲一个完整故事的风格也颇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体表现为,一是巧用“扣子”艺术。中国传统小说一般是按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讲述故事,而且往往是以单线发展来设计故事,这就极容易使故事显得的单调、呆板、直白,缺乏吸引力。但我们阅读那些流传至今的传统小说,却并不觉得乏味,因为,传统小说有一将故事叙述得娓娓动听的利器——“扣子”艺术。赵树理也常常在其小说中设置形形的“扣子”以增加行文的波澜,使得故事曲折有致,《求雨》也出地运用了“扣子”艺术。小说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地介绍了金斗坪村以往遭遇旱灾时村民求雨的情况,土改后的某年,金斗坪村又是大旱,如何抗旱,还像从前一样到龙王庙求雨吗?此为第一扣;为了抗旱保庄稼,出现了两派,一边是村支书于长水为首的开渠引水派,一边是老贫农于天佑为首的龙王庙求雨派。两派人马会经过一番唇舌剑来说服对方听从自己吗?此为第二扣;两派人马井水不犯河水,各干各的,双方的结果如何呢?此为第三扣;在具体的开渠、求雨过程中,随着事情的发展,当开渠进展顺利时,部分求雨的人就加入了开渠派,开渠派的人马就壮大了起来,但开渠遇到挫折不顺利时,一些开渠派的人又加入到了求雨的行列,变得求雨派的人增多了,如此反复,最终结果究竟怎样呢?此为第四扣。故事的结局是,开渠引水抗旱成功,求雨派土崩瓦解,连最顽固的于天佑也离开了龙王庙,至此,所有扣子都一一解开了。二是显在的“大团圆”传统。“中国文化出于对理性主义的信任,对社会人生采取了乐观的态度,认为理性主宰世界,人性本善,正义将战胜邪恶,形成了所谓的‘乐观文化’,中国文化充满乐观精神,它惩恶扬善,宣扬
善恶有报,并且形成了‘大团圆’模式”[9]
“大团圆”模式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哪怕是现世不能团圆,来世也要圆生前之愿,《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是一个典型个案。什么是文学创作中的“大团圆”模式呢?不能只把故事中男女两性间结秦晋之好、有情人终成眷属看成是大团圆,如此理解太过狭隘,凡最终以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落后、光明战胜黑暗为结局的故事都应看成是“大团圆”模式。如此,《求雨》的“大团圆”风格便一目了然——因开渠引水成功,金斗坪村的旱灾迎刃而解。三是聚焦人物言行,不作单纯的心理描写。与国外小说注重以浓墨重彩的心理分析来直观人物的内宇宙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同,中国传统小说特擅长以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段展示人物
个性,如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形象正是有了空城计、“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等活灵活现的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才跃然纸上,令读者过目不忘。“在人物描写方面,赵树理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10],《求雨》也完美地体现了赵树理注重以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创作特点,如老贫农于天佑的封建迷信,正是通过于天佑带头组织人马到龙王庙求雨、求雨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他一人了仍坚持在龙王庙求雨、最终是向龙王爷说了声“请原谅”后才离开龙王庙去引水灌溉庄稼等一系列言行才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风格鲜明的杰出作家,《求雨》完美地呈现了赵树理创作的基本风貌。
【参考文献】
[1]宋剑华.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J].文学评论,2005(5):77.
[2]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77.
[3]赵树理.也算经验[M].赵树理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4):1592.
[4]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M].赵树理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4):1648.
[5]李普.赵树理印象记[M].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5.
[6]钱理,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5.
[7]朱庆华.赵树理新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征[J].丽水学院学报,2004(6):59.
[8]秦弓.荆棘上的生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552.
[9]杨春时.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文艺思潮[J].学习与探索,1995(1):102.
[10]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8.
【作者简介】吴洁菲,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