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的美丽风光。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句解: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用“鼓”和“陷”,写出了风的时强时弱,一“鼓”一“陷”也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句解:侧面写出了风势之大。]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句解:这句用“绿”借代树林子,“腾”“旋”“扑”“挤”“拉”和“扭”等词写出了风的来势之猛,力量之强。]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 墙头。[句解:拟声词“哗”的运用从听觉让人感受到风的迅猛。这句通过写树林子的形态,侧面写出了风狂。]
段解:这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一系列动词,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
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句解:这句话写柳条由乱到清楚再到乱,形象地表达了风强弱和风向的不定。]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句解: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在风力的作用下杨树叶子的翻转。]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句解:“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是一种细致描写,通过听觉表现了冷风的急促。]
段解: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题解:作者由植物写到了动物,一只可怜的羊,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风势的迅猛惊吓到了这只可怜的羊,强劲的风力让羊无法正常行走。]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句解:这一句中“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冲击力甚强。这句中 “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段解:作者由在风中无法自主的植物写到了惊恐万分的动物和寸步难行的人,更加突出了风势的强大。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风雨小说。[句解:通过拟人和比喻,写出了在风雨的冲击下,牢牢扒在槐树上的葡萄蔓松落的场景。]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句解:在风雨的打击下,到处飞来飞去的苍蝇都聚集在了电线上。“下坠成弯弯的弧形”暗示了苍蝇聚集的越来越多。]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句解:风力越来越大, “旋”“掉”形象写出了一向自由翱翔在天空的鸟儿,也无法在这样强劲的风中自控了。]
段解: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和精准地语言,让读者如同亲眼看到了这一幕,感受到风从自己的身上急速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