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主要表现在时代背景的截取、情节结构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转变、艺术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在情节结构的改编上,导演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增、删、改,对人物进行了取舍,并调整了结构线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导演不仅调整了田小娥和白嘉轩的主次人物的地位,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一些改变。在意象的运用上,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的“白鹿”意象,增加了“牌楼”和“麦田”意象。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电影还采用了秦腔艺术和陕西方言。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变化。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小说;比较
Abstract
Chen Zhongshi's novel White Deer Plain adapted into a movie by director Wang Quan 'a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novel, mainly display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eption characters, plot structure changes and shifting, imagery, artistic means the use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dapted on the plot structure, the director is to plot the add, delete,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de-off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clue.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director not only adjust the Tian Xiaoe and Bai Jiaxu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us of the characters,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use of imagery, deleted the original movie "white deer "image, increase the "memorial archways" and "crop" image. Means in the art on the use of film also adopted qinqiang opera art and shaanxi dialect. Movie White Deer Plain is a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original and novel and change.
Keywords: White Deer Plain;the movie;the novel;compare
目录
引言 (1)
一、时代背景的截取 (1)
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2)
(一)情节的增删改 (2)
(二)人物的取舍 (4)
(三)结构线索的变化 (5)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
(一)主次人物的改变 (5)
(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7)
四、意象的转变 (9)
(一)“白鹿”意象的删减 (9)
(二)“牌楼”意象的增加 (9)
(三)“麦田”意象的表现 (10)
五、艺术手段的运用 (10)
(一)秦腔艺术的运用 (10)
(二)陕西方言的运用 (11)
结语 (11)风雨小说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于1993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白鹿原》以关东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三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因为原著小说《白鹿原》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在社会上影响力比较高,从而被称为新中国最难改编的小说。直到第六代导演王全安在2009年接手拍摄电影并在2012年国内公映,这部电影才在今天展现到人们面前。而导演王全安精心拍摄的同名电影《白鹿原》,本着遵循原著思想内涵的原则,以白、鹿两大家族在白鹿原上的明争暗斗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特定时代中国民众走过的风雨历程。导演努力让电影同小说一样散发出厚重的史诗风格,同时也让人们从影视鲜活的画面中领略中国已逝的历史,并领略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东西,探求中国那个时代民众的生活。在叙事视角方面,小说《白鹿原》和电影都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点的好处能使人全方位的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的主题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叙事视角也是相同的,所以本文主要就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就蜚声文坛,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对这部小说的高度关注并做了许多学术探索和研究。随着近代影视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意影视与文学的联系,所以,导演王全安在广大受众的期待下拍摄了这部小说的电影版。本文试图从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相比较的角度,从时代背景的截取、情节结构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转变、艺术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研究电影《白鹿原》对原著小说的改编,而且通过对电影和原著小说之间异同的分析,为影视界和文学界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方法上提供一些借鉴。
一、时代背景的截取
在原著小说《白鹿原》的扉页,作者陈忠实借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这句话也就告诉我们这部作品是一部民族的史诗,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成长及风雨历程的著作。小说从清朝末期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中间包括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国共分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五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存状态。小说以民族史诗为框架,完成了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风云演变史的叙述[2]。
而在广电局规定的短短两个半小时内,电影是无法向观众全面展现的,所以电影《白鹿原》截取了几个大的时间段,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再到国共分裂直至写到抗日战争开始就截止了,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一直写到解放后。这也是导演王全安拍摄的一种方法,就是采用高度浓缩的手法将故事完整的展现。
这样的拍摄方法不仅更有效的突出影片的重点,而且又巧妙地符合了广电总局的时间限制。
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以文字符号为媒介传达作者思想;而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电影和小说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影视对原著的改编素来不以提倡在各个方面完全地遵循原著,亦步亦趋地照搬原著,导演都会精心地修改剧本,对小说进行更加影视化的合理表现,形成新的电影作品。因为小说《白鹿原》人物庞杂,情节过多,影片不可能一一展现,所以导演王全安对原著里面的一些情节、人物、结构线索等进行了改编,使其更能合理的服务于影视表现。
(一)情节的增删改
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的情节相比,虽然很多情节遵循原著,但还是有很大变化,表现在电影对小说情节的增加、删减、改动三种情况。
第一,情节的增加。电影中增加了黑娃在戏台上大口大口用海碗吃油泼面的情节,更是把一个关中汉子豪狂、豁达的性格凸显出来,在小说里没有这个情节。片中还增加了黑娃与田小娥在麦垛野合的场景。因为作者陈忠实在谈及到小说中性的描写时说到:“不回避,撕开写,不做诱饵。”[3]作者认为只有正确
面对原始的东西,才能写出这个民族原始的秘史性。所以导演添加了这个情节,更是把田小娥渴望自由生活、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还增加了白孝文卖房卖田后和田小娥进城胡混的情节,并且这个期间还插入了皮影戏这一文化元素,在血红的彩背景的衬托中,白孝文和田小娥寻欢作乐,皮影戏的唱腔紧紧跟随着他们两个作乐的行为运转。
皮影戏让观众产生了无尽的遐想:皮影戏象征着人生如戏的寓意,与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即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人们形形的生活演绎,结合得严丝合缝,达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艺术境界。同时增加了在田小娥死后,白嘉轩决定造塔镇住田小娥,风水师对白嘉轩说田小娥肚子里有白家血脉,但是白嘉轩听后还是很坚决的说了句,骗的
了人,骗不了鬼。并坚决把自己的骨血埋在了塔下。这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这里既有对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又斥责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而且还表现了田小娥命运的悲剧性:生前没有幸福,死后仍不得安生,加重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力度,而这个情节也更好地突出了封建卫道士——白嘉轩形象。
第二,情节的删减。由于电影有时间限制,所以影片中删去了大量的人物,同时也删去了与之相关的情节。如电影里删去了白嘉轩动心机和鹿子霖换地的情节。导演这样做虽然缩短了影片时间,但对于在电影中作为贯穿全剧核心人物的白嘉轩的形象塑造就大打折扣了。影片中没有把小说中白嘉轩与鹿子霖的
争斗和白嘉轩的“假仁义”表现出来,这个情节的删减不好的地方就是无法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小说中性格很复杂、性格具有多面性的白嘉轩形象,使这个本该很丰满的“圆形人物”变成了性格不明显、有点类型化的“扁形人物”。影片中还删去了与关中大儒朱先生有关的一切情节。虽然德高望重的朱先生在小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影片的时间有限,而且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朱先生对于剧中核心人物的白嘉轩形成了重复,因为白嘉轩传承了朱先生一切的儒家思想,如果电影中加入朱先生的话就会削弱白嘉轩的地位,这个情节的删除更能使影片突出重点人物。影片中还因为删去了白灵和鹿兆海这两个角,所以也删去了白灵与鹿兆鹏、鹿兆海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有关情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原著小说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作为影片必须做出情节取舍。影片中还删去了田小娥死后将魂付到鹿三身上、并借鹿三之口向白鹿原的人们斥责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情节,而小说中让田小娥借助鹿三的身体怒斥了那个时代对女性残害的罪恶,影片为了更加凸显田小娥命运的悲剧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就删去了该情节,并没有让田小娥的怨愤和不甘发泄出来。影片还删去了黑娃、白孝文后来回到白鹿原上祭祖的情节。因为影片中演到抗日战争就结束了,后面关于黑娃拜朱先生为师与白孝文成了县长,并杀害黑娃的事情都没有涉及。因为小说中黑娃拜朱先生为师,他最终还是走上了遵循儒家传统思想的道路,成为白嘉轩的继承者,而电影中删掉这些情节,是为了表现他的反抗性,对封建思想的彻底反抗。而白孝文成了县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