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乡土小说
[摘要]鲁迅的乡土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首先是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其次语言犀利并且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是其更为成功塑造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利剑。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阴沉悲凉的彩和调子。他通过自己的笔通过以困难的人生透视社会,揭露弊病唤起民众,改良社会。
[关键词]乡土小说 情节的典型化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基本思想内容:通过下层人民麻木愚昧彷徨苦难来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挣扎、追求和苦难
鲁迅所撰画的历史悲剧,揭示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封建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她先是丧夫,再被婆家人像卖牲口一样卖掉了,接着又失去了儿子,一连串厄运将她笼罩,此后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她已处在绝境的边缘。鲁家人在祭祀中不让她参与,将她推进了死亡之谷,在祝福的礼炮声中,她痛苦的死去了。
此外,鲁讯的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愚昧和麻木,没有觉醒甘受封建压迫。如《故乡》中的闰
土,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少年,封建社会把他扭曲成了一个木讷、愚昧、麻木、有了等级观念、相信迷信命运的人。那时下层人民大多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他是中国几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阿Q正传》中的阿Q显得更加愚昧,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艺术特
(一)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曾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些见过和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会全用这事实,只采用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是一样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这实际上也是他采用的情节和性格典型化的方法。
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交织,有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遵循生活的逻辑,又进行严格的提炼。如《阿Q正传》中赵白眼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惴惴地问阿Q:“阿Q,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阿Q掷地有声的回答是他觉醒的闪光。在革
命的风雨中,他欲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阿Q对他地主阶级落魄子弟怕触及自己的利益而对这场革命所抱的恐惧心理是十分鄙视的,他们装穷,与阿Q拉关系,但阿Q还是尖锐地揭露了他们的,直言不讳地说出“你总比我有钱”,而与他们所对立的阶级截然分清了界线。
其次是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情节的典型话与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二者有辩证的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以情节的典型化为依托。《阿Q正传》中赵太爷这一代表地主阶级的人物被成功的塑造了。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充分表现了这个地主少豪的蛮横,阿Q在革命风暴中,赵太爷却尊称阿Q为“老Q”,可见他又多么善于见风使舵。对于阿Q性格的塑造,揭示国民劣根性是极为成功的,如他在狭隘保守、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懦弱卑怯等。通过塑造人物性格的典型化,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鲁迅乡土小说中,完成了多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如:阿Q、闰土、祥林嫂等。鲁迅使读者在他的典型化中领会到作品的美感,更深刻地对现实生活做了艺术概括。
(二)乡土小说的风格:深沉冷峻和幽默诙谐。深沉即深刻沉着,通过语言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真实的、丑陋的封建社会和残暴食人的封建统治阶级。在《祝福》里,鲁迅痛心于刘嫂和风雨小说
周围其他同属下层劳动妇女,不能甘受祥林嫂的痛苦。愤怒于祥林嫂第一个丈夫婆婆的刁蛮和狠心,祥林嫂最终死在祝福的礼炮声中,这写的又冷又悲,祥林嫂死了,却丝毫没影响鲁镇人的生活,没有人对此而发出悲哀,描写的笔调是冷冷的,越是显得无足轻重,却越是使人感到沉重。
诙谐是其又一个显明的标志,这在《阿Q正传》里体现得极为鲜明。阿Q的形象是极具喜剧化的,一开始就伴随着作者不停的笑声,对旧世界、旧势力、旧思想、旧习俗,鲁迅掷出了锋利无比的投。透过那一声声的笑语,我们能看到作者强忍住悲愤的眼泪。如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得逞后:“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大为得意的笑。同酒家里的人在调戏小尼姑这点上与阿Q是情投意合的,所以他们的欢笑是仅次与阿Q的。这些人是令人憎恶的,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人心的麻木、社会的悲哀。作者大声的呼喊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他传达的是苦难人民的呼喊,要唤醒那些沉睡和麻木的国民,要推翻中国人吃人的旧的社会制度,让更多的人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鸣树著.鲁迅小说论稿[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