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二)
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
1.历史品格浓厚的长篇占主导,诗体长篇也同时出现,都突破了单线条的传统长篇体制。
2.短篇在“横截面”体完善的同时,追求片断的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及无限开放地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
3.写实小说有散文化变体,也有人物高度典型化、集中化的佳作。
4.抒情小说由直抒胸臆向创造诗的意境进而40年代小说的哲理诗情方向发展。
5.讽刺小说有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也有更喜剧化的风俗讽刺和幽默讽刺。
6.历史小说门类齐备,流派纷呈。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风雨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
这批新人的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努力塑造人物典型,也注意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于1930年,简称“左联”,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其作家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中一支,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的左翼小说各有特,如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革命的罗曼蒂克 30年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代表作家是蒋光慈,代表作有《最后的微笑》等,他的这些作品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形式曾给予批评。
蒋光慈 其作品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索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其代表作为《咆哮了的土地》,从广阔的大革命背景上,反映了党领导下的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该小说运用细致的描写手法,生活实感大大加强,结构也略具匠心。
丁玲  代表作为《莎菲女士的日记》,细腻、大胆而又富有饱满感情地刻画人物复杂心理,塑造了一个“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典型。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对追求“真正的爱情”、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在“五四”退潮的环境下,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无出路,鄙视世俗而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中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
张天翼  代表作为《华威先生》,为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形成了独特的讽刺艺术。
1.他提出了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以及三类讽刺性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
2.致力于作品题材多方面的开拓,进行短篇小说体式的多种试验,糅合各类方言创造新鲜流动的口语化文学语言。
3.注重写人,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的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习惯性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写出其细小特点和大的性格。
4.其短篇小说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在有所省略中传达出叙述的节奏、动势和力度,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沙汀 此期的作品散发出泥土的气味,沉闷、闭塞、阴暗,具有时代、阶级烙印的黑基调。
1.作品颇有诗意,文韵不露声,感情内涵凝重,精选艺术细节,擅长于气氛、场景的渲染。
2.用白描手法,从深处挖掘人物带有心理内容的谈吐与动作细节,重复地深化人物,加上一点点适量的人物历史回叙,结尾又添一笔余味深长的点染,具有深厚的刻画人物的功力。
3.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处处描摹四川的世态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彩。
吴组缃  代表作为《一千八百担》,坚持用现实社会主义创作方法反映30年代破败的农村,用知识分子经过锤炼的“白话”,观察冷静、细腻,不动声地写平凡的人、事,偏能高度集中,深入开掘。讲究细节描写、人物的个性化和浓郁的地方彩,表现出一种取精用宏,文字精密而又流动的叙事风格。
叶紫  其小说提供给人们“黑白分明的铅画”:他的故事总是描写地主和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的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感情的强烈的爱与憎,这种“两分法”的人物设置、结构方式,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影响。此外,作品中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音调,又不回避斗争的残酷。
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都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作者和叙述者对作品的干预,主要不是靠情感因素的突入,而是将这种运用社会分析方法之后构成的故事模式,貌似客观地托出来。它的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运用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中国读者易接受,一般作者易模仿,所以在左翼文学内部成为主流的小说体式。
艾芜  代表作是短篇集《南行记》,很少写反面人物,但不回避劳动人民身上被苦难生活扭
曲成畸形和被统治者的思想毒化了的那一部分污垢,在人物乖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他用奇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小说。
东北作家  形成与30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骆宾基等。他们的创作构成了“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和高粱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萧红 《生死场》中写出了北方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由此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窒息,在精致的描写中赋予其深刻的寓意。《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中的风俗画面不仅为作品增加了地方彩,而且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入于现时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