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古诗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望月》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望月》古诗
  望月的古诗有
  《静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译文:光明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似乎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疑:似乎。
  举头:抬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没有奇怪新奇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亮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在安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二.《望月》古诗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话译文:
  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奇妙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此诗出自唐·杜甫《望岳》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宏伟磅礴的景象,热忱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景,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认真远望,见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理想。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头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冲突,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怜悯,内容深刻。
  很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擅长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力量。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三.有关望月的诗全篇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⑴。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⑵。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⑶。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⑷。[1]
  ⑴首二句: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际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
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有情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埋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生。怜光满:疼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明显依据上下文,这应当是个月明的时候,应当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日,熄掉油灯仍旧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当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耀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当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盼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