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古诗原文带拼音]古诗静夜思

    古诗静夜思一:静夜思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诗,诗以明白如话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作者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作者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作者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作者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作者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
穷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古人有关月光传情诗句所表述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作者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作者将对故乡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明月,心中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诗静夜思二:思念家乡的古诗2022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以下是与大家分享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1、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3、
静夜思 古诗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5、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8、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9、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0、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1、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2、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5、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古诗静夜思三:《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
    唐代:李太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古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古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
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古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