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新出路的流民不断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历行专制主义,大兴,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南京自考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直到19世纪初期,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综合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识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战争,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美、法、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并签订了《北京条约》,与俄国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清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结束。
→识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
1、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4天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
2、八国联军大屠杀: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屠杀庄王府附近义和团团民和平民约1700多人。
3、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在江东六十四屯将数千中国居民,不是杀死,就是赶入黑龙江淹死。
→识记:教案:中国人民反外国教会侵略,即“教案”。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等国军舰聚集天津进行军事恫吓,迫使清政府判处20民众死刑,流放天津地方官吏25人。
→识记:通商口岸:
1、19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通商口岸。
2、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为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处通商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识记:近代中国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外国列强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领会: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规定的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直接对清政府发号施令。
二、操纵中国外交:列强侵略中国,总是军事侵略伴着外交讹诈进行,取得利益后在“一体均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中国的许多重大外交场合都有了外国列强的身影,他们控制了中国外交主权,以此进一步对华进行侵略。
三、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与英侨发生诉讼,英国领事享有查案,听诉权,英国享有审判权;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此权,规定在华的所有美国人发生诉讼,由美国领事等官员调查办理,各国援例而行。
四、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这些海关部门成为清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最高顾问。
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国列强不仅向清政府供应武器,而且自己出兵镇压;发生教案时,列强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镇压不力的中国官员。
六、扶植、收买代理人:起初,列强通过清政府妥协派对清政府施加影响,1861年,清政府发生“北京”,列强扶持的胜利,镇压太平天国时,慈禧派主张“借师助剿”,与列强勾结,镇压太平军,第二次战争后,列强有限度地支持洋务派官僚,扶植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随后,列强对清政府推行“保全”政策,先后扶植了袁世凯及北洋各派军阀。
→领会: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并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1、19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通商口岸。
2、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为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处通商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4、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喀什噶尔为商埠。
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三、对华倾销商品。
四、对华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各国效仿,这些工厂资本雄厚,在华获取了超额利润,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继而以还债抵押的形式控制了中国的关税、盐税。
3、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4、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列强控制中国、扩大势力范围、获取政治、经济利益
的工具。
5、低价收购农副产品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后又倾销工业产品,从中赚取差价,肆意破坏中国农业经济
→领会: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一、宗教渗透和侵略。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三、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简单运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个部分: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大买办的结合。买办,是最初充当外国洋行的雇员或代理,在
帮助外国资本家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等积累财富,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并投资新式企业,成为的资本家。
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资金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密切,中下层规模较小,资金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简单运用: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1、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
2、19世纪60年代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工人
3、70年代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工人。
特点: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人数较少,但是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3、它主要从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综合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以前者为,两对矛盾交织在一起,贯穿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外国侵略者向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且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援助镇压,此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综合运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中国近代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两者的联系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识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众,设下埋伏,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识记: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867年,美国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峤登陆,被击毙,侵略军被打退;1874年,日本中将西乡从道侵入台湾琅峤,遭高山族人民痛击;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人民闻知割台消息之后,表示与台湾共存亡,总兵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与台湾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