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助学专业
南京财经大学(SPGC)自学考试助学专业招生办公室
一、南京财经大学的建校历程
二、南京财经大学概况
三、南京财经大学现任领导介绍
四、南京财经大学自考概况
五、2009年招生助学专业与院系隶属情况一览表
六、考生择校建议
七、考生报考专业建议
八、自考助学专业(小自考)与社会自考(大自考)的区别
九、自考助学专业与成人高等教育区别
十、关于南京自考 “什么大自考、小自考、特专业误传
十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制度和学校分类对比表(简洁版)
十二、教你如何选择自考
南京财经大学的建校历程
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干部培训)
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中专)
江苏省粮食学校、南京粮食学校(中专)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本科)
南京经济学院(本科)
新南京经济学院(本科)(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南京物资学校合并)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概况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2000年,学校由原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
2003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南京经济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应用数学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院系(部),1个民办本科学院红山学院
共设有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
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硕士学位二级学科22,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统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资产评估、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社会工作、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业工程、生物工程等38个本科专业和会计、烹饪工艺等专科专业,基本形成了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科齐全,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类专业相互依托,支撑配套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林立的江苏高校中拥有明显的结构优势。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也取得了较大突破。
学校拥有较为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现有在职教职工1719人,专任教师1073人,其中教授150人,副教授433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683人,其中博士220人。教师中有23
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余人获省部级专家、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学校现有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统计学等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实验室等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等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级第一类特专业建设点。统计学、会计学、贸易经济等3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法学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等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等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0多项,并多次成功举办高水平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学校设有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粮食经济研究所、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校园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学校出版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设有中国粮食流通管理培训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理学院、江苏省财税干部培训中心、广告设计事务所、科技开发服务部等社会服务机构,2001年底,学校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十五”期间首批承担工商管理培训的56所资格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为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以及省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种研究和咨询项目100多项,培训干部7000余人。学校工科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开发的30余项研究成果转让给相关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