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第一篇: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代汉语一》单元辅导(5)
地方听歌放射状 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汇的差异还表现在词的存废和词义的变化上。所谓词的存废,是指有新词不断产生,一部分旧词被淘汰。我们把流传中被淘汰的词,称作古用今废词;把流传中一直延续到现状的词,称作古今通用词。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它随着旧事物从社会上消失,而丧失了交际作用,从词汇中消亡,只保留在古代文献和字典辞书里。比如犙(sān)是三岁牛,羜(zhù)是五月生羔等。就其数量来说,这类词在一篇文章里并不多,相对量较小。但由于这类词在各篇中很少重复,所以累积起来,它的绝对量却很大。不过从阅读角度看,这类词从口语中已经消失,不常接触,感到陌生,虽然令人望而生畏,构成阅读古书的障碍,但它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只要我们借助工具书,耐心查,这种障碍是可以逐个排除的。枯萎的反义词是什么
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就词义方面考察,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古今义同词和古今义异词。古今义同规范化的阿泰弱独特书的障碍,所以学习的重点当是古今义异词。尤其是古今义微殊的词,它的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很容易造成误解。这类词是词汇学习的重点。例如: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卑鄙”呢?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因为“鄙”本指边邑,边邑地处偏远,见闻闭塞,由此引申为见识短浅。
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
A.词义变化显著的
词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经过曲折复杂的演变,使古今义之间拉大了距离,今两端,词义变化显著。如:
(1)走
古义指跑,如《寡人之干国也》中“弃甲曳兵而走”“走”就是跑。败下阵来,后有敌兵追赶,还慢悠悠行走,是不可想象的。再如《韩非子·五蠹》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如果不是跑,怎能撞断脖子,所以《说文》上说:“走,趋也。”《释名·释姿容》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正确地阐明了“走”的古义。今成语有“走马观花”,还保留古义。
(2)去
现代义指到某地去,如“去北京”、“去上海”,是指到北京、上海去。而古代义恰好相反,一般指离开某地。如《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不是孟子去到齐国,而是孟子离开齐国。今成语“扬长而去”、“拂袖而去”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3)购
现代义是购买,上古汉语“购”是悬赏征求,古今义差别很大。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是说用千金重赏征求项羽的头,绝不能理解为购买。可见“购”和“买”在上古不是同义词,悬赏征求的对象不是交易的商品。由于要求得,必以赏赐为
前提,所以逐渐演化为购买义。
(4)行李
现代义指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衣物铺盖,指物不指人;古代义则指外交使节,指人而不指物,古今义相差悬殊。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是说如果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的外交使节往来时郑国可以提供馆舍和资粮。
B.词义变化微殊的
由于词义发展不均衡,有的变化较大,有的变化细微。变化显著的,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变化细微的,则不易察觉,常常被人忽略,所以对这类词要格外留意。如:
(1)勤
古代常用义是辛苦,辛劳,与“逸”相对;现代常用义是勤快,努力工作,与“惰”相对,古今义差别很细微。如《子路从而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勤”是劳,劳动,而不是四肢不勤
快。《说文》:“勤,劳也。” “勤”和“劳”同义词。又如《左传·襄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心。”前文说“劳师”或“师劳”,后文说“勤而无所”,“劳”和“勤”前后呼应。“勤而无所”是说军队辛劳而无所得。
(2)劝
现代义指规劝,劝说;古代义一般指鼓励,劝勉。《荀子》的“劝学”,是勉励人们学习,不是劝止人们学习。《齐晋鞌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是说赦免逢丑父,以鼓励对君主尽忠竭力,而不是劝止事奉君主。古代“劝农”、“劝蚕”都是鼓励农耕和蚕桑。可见古代“劝”的常用义是积极鼓励,而不是消极劝止。现代的规劝、劝说义是从古代劝勉义引申而来的。
(3)穷
现代义指缺少衣食钱财,与“贫”是同义词,有复音词“贫穷”;古代义一般指尽,尽头,所以字从“穴”。如《荀子·劝学》“梧鼠五技而穷。”现代成语有“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与“尽”同义对举。古代汉语另一常用义是仕途坎坷或生活困窘,不是贫穷。《庄子·德充符》:“死生
存亡,穷达贫富。”这四对全是反义词,“穷”和“达”相对,“贫”和“富”相对,“穷”和“贫”不是同义词,需要仔细区分。
2.词义范围的差异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变成新义。
A.词义扩大
从原义发展为新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有所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变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原义包括在新义中,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1)睡
古义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如《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时时睡”指不时地打瞌睡,即“坐寐”。不是卫鞅一面陈述政见,孝公不听,躺着睡大觉。又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话,“垂头而睡”
也是垂着头打瞌睡。后来“睡”的词义扩大,由坐着打瞌睡的形式,扩展为一切形式的睡眠,不论是躺着的,还是坐着的,都叫“睡”。
(2)河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一般河流用“水”来表示。如《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指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又《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如《齐桓公伐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这里的“河”也指黄河。后来词义扩大,泛称一般河流。
B.词义缩小
从原义发展为新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有所收敛,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方式,使新义包括在原义中,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