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管理者成长的“五个看”
这一部分我们来聊聊大家比较关注的“谁能给管理者上课”这个话题,我将结合我的大量工作实践,从实践角度给这个问题带来解决方案。

表8-1 管理者成长的“五个看”模式

上面这张图表就是我总结出的管理者的“五个看”,这“五个看”里面蕴含了管理者培养中学习对象的方向(“五个看”)、老师的来源(看的对象),以及学的内容(提升方式)。接下来我将“五个看”模式逐一展开。

向上看:领导、一把手
关键词:工作经验、视野高度、生活阅历、职权影响力
第一个看,向上看。管理者的领导或公司的一把手,由于他们在工作经验、视野高度、生活阅
历、职权影响力等方面优于管理者,因此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为管理者做分享。从实践角度来说,可以设计成以高管座谈的形式分享项目的“操盘经验”、以上级领导的身份分享对项目的“管控要求”、以职场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职业生涯发展之道”、以自己的汇报经验分享“经营老板的艺术”等,这些都可以变成课程。只要在某一维度比管理者更有优势,就具备给管理者上课、分享交流的资格。

以我工作过的几家企业为例,在华润的时候,“高管座谈”这种形式已经是经理人培训的“标配”,上一级高管可以给经理人分享“我做到了优秀”,交流自己的项目操盘经验、区域运营经验和职业生涯发展心得;在碧桂园营销的时候,我们的“项目操盘手班”与区域总经理现场交流,交流项目管控要求和老板经营之道;在万达的时候,“万达之道”现场课程,让管理者学员与副总裁交流,交流在万达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这样的操作形式有很多,甚至不局限于线上、线下、社等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方式,培训管理者应该都不会陌生。

二、向下看:下级管理者、员工、职场小白
关键词:“请教者”“旁观者”“一线反馈者”“Pizza man”
第二个看,向下看。管理者的下属有很多,有的是一些部门负责人,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职场小白,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只能给管理者“麻烦”,而不能做贡献?难道他们就不能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改善与启发?培训对个人的作用是带来能力或意识的提升,只要符合这个要求,至于给你带来提升的那个人是谁、通过什么途径,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对小夫妻吵架,你在想,他们怎么那么傻,这个问题这么解决不就好了。在那一刻,突然让你想起昨天你跟你爱人发生的矛盾,其实解决思路已经出来了。在这个场景中,这对“小夫妻”就是你的老师。又如,你作为“师傅”带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位职场小白什么都不懂,每天问一堆问题,让你非常不耐烦,可就在某一天你对一个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的一个反问反而激发了你的灵感,让你解决了问题。在那一刻,她就是你的老师。老师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我之前的一个“90后”下属,之前对待事情总是无所谓的态度,在某一天突然跟我说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家庭问题了,希望自己在专业上能够成长更多。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他流着泪告诉我,上周末的一个晚上,他的父亲查出了重病,在那一刻,他除了悲伤,又强烈地觉得自己不能再让父亲失望,要做个男子汉。在那一刻,他的父亲,就是他最伟大的老师,让他觉醒。

所以,首先大家需要对老师有一个更功能性的认知,其次要思考,管理者的下属,到底能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渠道给他带来改善与启发。

管理者的下属,由于其更贴近于一线的具体技术工作、市场工作,或者刚入职场对一些打法、标准化还在摸索阶段,因此更容易从“请教者”“旁观者”“一线反馈者”三个角度,给管理者做出分享,这就是一种“反向教学”。例如,在“请教者”的角里,我曾经安排几位大学生向管理者学员发问,之前是“高管座谈”,现在反过来变成了“小白狂谈”,让这些大学生把自己在业务当中不理解、有不成熟创意的地方提出来,由台下的管理者学员当场解答,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答案,让学生给管理者颁奖,并把这些最佳答案线上推送给更多大学生体学习。

在“旁观者”的角里,当管理者学员进行学习研讨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新手下属作为“旁观者”加入,旁观者的作用是观察,然后在研讨没有突破的时候,向学员提出一些“边界性”的问题,避免研讨方向走偏。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在GE的一个领导力项目里,有一天一高管学员正在围绕“产品的区域竞争战略”进行激烈的讨论,但由于各自经验
不同,资历都不低,所以最后谁也没说服谁,讨论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明确成果。这时候,一位高管学员突然想起来,在半个小时前他曾打电话帮大家订了一份Pizza;而回头一看,送Pizza的小哥就在他们身后的门口站着,也不敢打扰他们。这位高管灵机一动,问Pizza小哥说:“你在门口等了多久了?”小哥告诉他:“快20分钟了,怕打扰大家,我就想等大家讨论完再打招呼。”这位高管马上跟他说:“那现在给你一个说话的机会,既然你在旁边听了20分钟,那你给我们提几个问题吧。”Pizza小哥当时就懵了:“我只是个送Pizza的,能问什么问题呢?”这位高管回答他:“你觉得在刚才那20分钟,那些没听明白的,都可以向我们发问,问够5个问题,我会多付你一笔小费。”这下Pizza小哥来劲了,问了几个问题:“你们今天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议题呀?现在这个议题为什么还没有结论?你们这些现场讨论的人,到底谁说了算?这个议题重要吗?可不可以换一个议题?如果这个议题有了结论,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了……”

几个问题之后,这参与讨论的高管学员突然发现,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很多“边界问题”都还没有理清楚,大家只是各执一词跟着彼此说出的细节去讨论,结果越走越远。于是这高管学员马上把话题拉了回来,重新理清边界条件,反而大大加快了问题研讨的效率。在
这个过程中,Pizza小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就把他叫作“Pizza man”,并不是指送Pizza的小哥,而是指提出“边界问题”的无知者。我有五个大佬爸爸全文免费阅读无知者因为“无知”,所以才能够跳出“三界”外,提出一些让大家重新反思的边界问题,重新引导问题的走向、避免走偏,他的作用,就是一种“旁观者”型的老师。

“一线反馈者”是指管理者的下属由于更贴近一线,因此可以更频繁地发现业务现场、客户端、设计研发细节等环节里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反馈给管理者,让他们得以对工作流程、计划决策进行改良,甚至发现新的商机。有的企业安排的总经理信箱其实就起了类似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中安排管理者的下属向他提出他们在一线业务、流程、客户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的想法,由管理者甄选有价值的建议进行当堂剖析,和他们一起讨论在工作中的应用,这种方式,我们称为“工作改善研讨会”,会议的主角就是这下属,而管理者要做的,是根据自身经验和项目运营需求,对这些建议的科学性、价值程度进行分析。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式学习法”。甚至在在线平台里,可以安排管理者作为“专家”,由学员给他们反馈一些idea,我们把这种方式叫作“专家坐堂”,在反馈思路的同时,启发管理者自身的思路,还可以定期评选一些“最佳idea”,这就是“教学相长”。

沿着这个角度,我还想从管理角度提一句:管理者作为一个利润单元的运营者,多去一线走走,多做“现场工作”,可以发现很多工作改良的机会,甚至是商机。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现在腾讯的“王者荣耀”很流行,2017年开始点燃了一年轻人的热情,占据了他们茶余饭后的时间,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带动了智能手机硬件的变化(因为配置低了玩不了)。但在20世纪,手游不够发达的时候,大部分的玩家都是玩单机游戏,亚洲最大的游戏厂商就是任天堂,他的GAMEBOY系列掌机横扫整个亚洲乃至全球。但在1956年之前,任天堂还只是一个纸牌生产商,老板是任天堂的“二代目”山内博。当时有一个名为横井军平的年轻人,毕业后加入了任天堂担任生产线的一个维修工,好几年都碌碌无为,但他本人特别喜欢做玩具的研发,在日本这个阶层固化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维修工是很难出头的,他来自一线的创意也很难传到老板山内博的耳中。而他自己在工作时间设计的一些小型玩具,就被他随意地放在自己的工位旁边。碰巧他的老板山内博是一个喜欢定期到一线走走的人,在有一次去车间的时候,正好发现了横井设计的一个玩具,把玩之后大加赞赏,立刻把他约到办公室讨论,发现这个年轻人很多关于玩具、游戏的看法都是任天堂当下走出单一的纸牌市场所需要的,于是就让这个年轻人担任新玩具板块的主管。横井就任后设计的“神奇三剑客”玩具,在“二战”后的
日本每一个销量都能达到百万以上;紧接着他又就任游戏板块的主管,研发出了GAMEBOY系列,在它的产品周期内,全球销售了1.18亿台,直接推动任天堂成了全球游戏生产的大佬。“一线反馈者”的作用之巨大,可见一斑。而作为培训管理者,在企业内通过培训,创造“一线反馈者”与管理者“教学相长”的机会,这是十分重要的。跨界思维是值得推崇的,哪怕是作为培训管理者这样的后台人员,依然要用商业与人性的视角来思考培训工作,到时就会发现很多的培训创新思路或者让培训更有用的思路,并不来自培训本身,而来自业务和市场,这也是一种密联业务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