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的成语故事
  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财物的⼿段,现指⽤各种⽅法谋取财物,出⾃宋·苏轼《次韵⽶黻⼆王书跋尾》。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巧取豪夺的成语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巧取豪夺的成语故事
学习态度的成语  秦国有个⼈叫孙阳,他⼀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很笨,却希望⾃⼰也能像⽗亲那么厉害。伯乐的⼉⼦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也有了认马的本领。⼀天,伯乐的⼉⼦在路边看见了⼀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蹄⼦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亮,不正是⼀匹千⾥马么?”他想。他⾮常⾼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到了⼀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巧取豪夺的历史典故
  原⽂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蹄如累麴”之语,其⼦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蟾蜍,谓其⽗⽈:“得⼀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之愚,但转怒为笑⽈:“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译⽂
  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有“额头⾼、眼睛亮、蹄⼦⼤,就是好马”的说法。⼀次,伯乐的⼉⼦拿着《相马经》去认马。他看见⼀只癞蛤蟆,就对⽗亲说:“我到了⼀匹(千⾥)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有点不够⼤!”伯乐知道⼉⼦很笨,被他⽓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巧取豪夺的寓⾔意义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马,这是寓⾔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作中,死板教条,⽣搬硬套,墨守成规,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学习,虚⼼继承,但是,⼀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般既⽤来⽐喻办事机械、死板,⼴泛⽤于贬义词,也⽤来⽐喻按照线索寻。后⼀种⽤法不含贬义。